

给全国骑手上社保,终于迎来大破局。

10 月 27 日,美团官宣的一则消息引发关注:
即日起,美团骑手养老保险补贴率先覆盖全国,向全部骑手开放。

这一大动作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历经 4 月两地试点、5 月首补到账、7 月逐步推广后,最终实现全国覆盖,一场渐进式探索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落子。
曾几何时,骑手交社保的 " 老大难 ",屡次上热搜。
这份 " 难 ",超出了人们对 " 交社保 " 的简单认知。它缠绕着数百万骑手的现实生计,牵扯着多方利益,更暴露出传统社保体系与新型就业形态的真实裂痕。
第一层 " 难 ",骑手规模大。
据美团研究院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 2024 年 9 月,美团有接单收入的骑手高达 745 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总人口。
第二层 " 难 ",骑手类型多。
全年接单 260 天以上的全职骑手仅占 11%,约 81.95 万人;约 48% 的骑手全年接单不足 30 天。
这种 " 潮汐式 " 的就业特征,让全职与兼职的区分、不同骑手按何种标准缴费,成为巨大的难题。
还有更难的。
有的骑手,会同时注册美团、京东、饿了么多个平台,中午送外卖、晚上跑闪送。
当劳动分割在不同的平台,该在哪里交社保?
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明。
另外,根据美团调研数据,40% 的骑手跨省就业、70% 的骑手跨城就业,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达 81.6%。
他们的社保,究竟应该交在户籍所在地,还是就业所在地?异地交,未来怎么转?便捷不便捷?
这不是一个企业、行业,乃至一个部门、地域可以搞定的难题。
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美团经过长期摸索,明确了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以 " 灵活就业 " 身份,让骑手参保,企业给予补贴。
这看似 " 退而求其次 ",实则是当下的 " 最大公约数 "。
但破局之初,骑手参保意愿的难题,又接踵而来。
2024 年,上海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讨论中,一名 90 后外卖小哥的直言戳中了痛点:
" 我来自农村,社保对我来说意义不大,我不愿意缴!"
这份 " 不愿 " 的背后,是零工群体的生存焦虑。
北大国发院调研显示,仅 10% 的骑手接受现行的社保缴费比例。
而另一项调查显示,72.3% 的外卖骑手 " 只愿缴纳 500 元以下金额 "。
这种矛盾的心理,折射出百万骑手的担忧:他们并非不需要保障,但当每月的房租、孩子的学费等刚性支出压得人喘不过气时,眼前的收入,远比未来养老更迫切。
对此,有人又提出 " 强制缴纳 "。但国外实践证明,此路不通。
美国加州、西班牙、新加坡等地都曾力推法案,将外卖骑手、Uber 司机变成 " 全职劳动者 "。
像美国加州,2019 年通过了《AB5 法案》,全面约束 " 零工经济 "" 禁止兼职 ",以便强制缴纳社保。
结果遭遇经济规律反噬,导致岗位、收入一并减少,劳动者权益最终受损。
面对这一堆 " 硬骨头 ",美团怎么办?
答案是:小步快跑。

2024 年的一场意外,让北京骑手吕东轩真切感受到保障的力量。
送餐途中,他意外摔倒,肋骨和右手骨折。但靠着美团给他上的 " 新职伤 " 保险,App 一键申报,他很快拿到数万元伤残补助金。
这让吕东轩倍感安心,表示身体恢复后,还要去北京继续跑单。
实际上,这就是美团跨出的第一步:从最易被骑手接受的痛点入手,完成保险意识的最初破冰。
破冰的缘起,可追溯到 2022 年 7 月。
当时,人社部在北上广川渝等七省市搞试点,推行 " 新职伤险 "。
美团作为首批试点平台之一,随即推出一套贴合骑手的保障方案:按单交费,每单 6 分,每单必保,每人必保,费用美团全包,还将交通事故、恶劣天气等高频风险场景全覆盖。
试点至今,美团累计掏了 20 亿,1300 多万骑手有了 " 兜底险 "。
而伴随着吕东轩们一键兑付保障,骑手们对保险的认知悄然改变,强烈呼吁将其推广的同时,有人高呼 " 没有新职伤的城市我不跑 "。
这不仅是对政策的认可,更成为推进社保的关键节点:执着于 " 现钱 " 的骑手们发现,保险不是负担,而是跑单的底气。
这为后续的试点,扫清了观念障碍。
于是,2025 年 4、5 月,美团在福建泉州、江苏南通启动养老保险试点。
但更复杂的现实考题,迎面而来。
" 回老家交社保没用 "" 老了能领到吗 " ……种种疑虑,让骑手们对 " 养老保险 ",很难像对 " 新职伤险 " 那样有共鸣。
而美团的试点策略却是:在 " 应保尽保 " 前提下,给骑手 50% 的养老金补贴。
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像南通骑手石光超,为照顾 3 岁的小儿子,不能干全职,只能做 " 众包 ",月入 6000 元。他就很疑惑,能否领补贴?
结果经过测算,他 3 个月的兼职收入达到社保缴费基数,完全符合补贴条件。
于是,以 6000 元为基数,缴费比例 20%,他每月需缴养老保险 1200 元。根据规则,美团补贴 50%,直接减负 600 元。
这打破了 " 兼职无保障 " 的认知,让骑手的工作多了一份归属感。

当然,交不交的选择权,在骑手自己。
所以,这种 " 先缴后补 " 的设计,不仅用真金白银降低了参保门槛,适合更多类型的骑手;同时,还很容易产生 " 不缴就亏了 " 的心理效应,大大提高骑手参与的积极性。

河南商丘骑手戚叶军,媳妇孩子都在老家,属于典型的 " 外地缴社保 "。结果没想到,他提交了外地缴费的凭证后,同样拿到了养老金补贴。
这印证了试点方案对骑手流动的包容性。
要知道,81.6% 的骑手是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设计,成为破解社保 " 属地化 " 和就业 " 流动性 " 矛盾的重要尝试。
更有骑手表示,美团新政一出来,多年断缴的社保,也重新续上了。
这不仅仅是多了一笔保障金,更多人感受到的是 " 社会对骑手群体的认可 "。
这份尊严感,远比金钱更宝贵。
而试点的本质,就是试错与优化。这其中,建议与吐槽都难免。
比如,有骑手误以为是直接代缴社保,自己不缴费却盼着钱到账,落空后吐槽 " 都是骗人的 "。
有人因为上传凭证却没有提示,顿感手足无措;更有人期盼有更多保障、更灵活的缴费方式……
这些吐槽,都暴露出落地的 " 最后一公里 " 难题。也说明,好的政策不仅要初衷好、设计巧,更要看得懂、用得顺。
值得欣慰的是,骑手们想要 " 增加保障 " 的期待,和美团想到一块去了。

2025 年,中秋节。
深圳骑手王强,靠着坚决不闯红灯,摘得 1200 元 " 等灯奖 ",刚好凑齐了孩子兴趣班的报名费。

▲在南京,六名骑手获得 " 等灯奖 "
而这,不过是美团福利保障体系的冰山一角。
10 月 27 日,伴随美团官宣养老保险补贴全国覆盖的消息,美团惠及数百万骑手的 " 福利保障体系 ",也全面揭晓。
整套保障体系,包含 " 基础保障 + 进阶保障 + 生活福利 " 三大层级。
第一层 " 基础保障 ",堪称骑手的 " 生存安全垫 "。
这其中,养老保险实现全国、全类型骑手的全覆盖,破解了骑手们 " 异地参保难、返乡接续烦 " 的难题;已拓展至 17 省市、未来也将全国覆盖的 " 骑手工伤险 ",以及 " 每单必保、每人必保 " 的意外伤害险,为骑手们构筑起一道风险防线;高温、雨雪等特殊天气补贴,则给栉风沐雨的骑手增添了一份温度。
这些最基础的保障,让流动的骑手们,有了一份稳定的兜底。
第二层 " 进阶保障 ",着眼于提升生活质量和长远发展。
像 " 大病关怀 "" 袋鼠宝贝 " 等项目,将保障从骑手个人延伸到家庭。特别是 " 袋鼠宝贝 ",不仅面向美团平台骑手家庭遭遇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的未成年子女,更打破壁垒,帮扶了其他外卖平台的上千名骑手子女,彰显了行业的责任。
" 等灯奖 " 则极具巧思,不用说教而用奖励引导安全骑行,悄然逆转了 " 闯红灯 " 的行业积弊。
" 职业转型教育基金 ",更通过帮骑手提升技能、学历,铺设了一条长期职业的转型通道。这种对 " 人的发展 " 的重视,远比单纯的保障更有力量。
第三层 " 生活福利 ",让职业的尊严成为日常。
像为全国骑手提供的工作餐补贴、家庭旅游补贴、生活消费补贴等,让骑手不仅能养家,更能享家。
年度免费体检、女骑手两癌筛查等,则体现对骑手健康的关爱。
上千座 " 骑手之家 "、上万座 " 骑手驿站 " 构成的网络,结束了骑手 " 街头找水喝、路边热饭吃 " 的窘迫,展现出对骑手职业尊严的呵护。
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保障福利,最大程度向 " 全国、全行业、全部类型 " 的骑手开放。
这在全世界都尚无先例。
这份保障体系的价值,在中国 4.25 亿蓝领群体中,可谓突出。
《2024 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蓝领群体平均月收入达 6150 元。而月嫂、货车司机、外卖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月均收入突破 7000 元。

但网约车司机、保安、保洁等蓝领群体,仍处在保障体系缺失、不足的困境里。相较之下,外卖骑手则从 " 保障洼地 ",一跃而至蓝领群体的 " 第一梯队 ",福利保障甚至超过部分大企业外包的准白领。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
2025 年初,当公众刚开始呼吁给骑手上 " 五险一金 " 时,美团已默默探索多年:
从 2021 年在人社部指导下开始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探索,到 2022 年开启 " 新职伤险 " 试点;从 2025 年上半年启动 " 养老金补贴 " 试点,到下半年实现养老保险补贴全国覆盖……
美团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有人因此评价,美团像一个理工男,虽然不善言辞,但闷声干了不少事。
当然,美团的动作,只是破局的开始,远非终局。它并非十全十美,却带着十足的诚意,真切在解决涉及数百万人的难题。这一年下来,我们发现,美团一直在更新骑手保障的进展,也率先将保障推向全国,也许会加速促使其他平台跟进。
仅此一点,美团不仅是一个极具参考的经典样本,更成为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进化的关键力量。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