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前天
国产剧翻红,并不只靠玄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Sevvie

考古的风,最近又吹火了一部国产剧。

2017 年的一部现象级都市剧《我的前半生》,最近在互联网上热度颇高。影视博主们纷纷将镜头对准主角罗子君、贺涵、唐晶、陈俊生、凌玲,围绕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展开分析,深挖这部中年偶像剧背后隐藏的细节和伏笔。「滂沱大雨里,一朵风中摇曳的陈俊生」更是成了互联网新晋热梗,被网友轮番二创玩梗。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的模仿秀,社交媒体平台居高不下的讨论热度,都在印证着这部国产老剧的持续影响力。

有意思的是,多年后,角色们也被观众用当下的视角重新审视、解读,角色风评几乎两极反转——曾经被视为好男人标杆的贺涵被吐槽,观众看出了多金帅气之下的不堪;而当年被围攻的家庭主妇罗子君、小三凌玲,回过头来,如今观众似乎已经更能理解她们的处境和选择。

从《我的前半生》说开去,到底什么样的剧才能在播出后多年依然保持讨论度,甚至迎来翻红?

老剧回炉或许并不能算上一门玄学,翻看近年来翻红的国产剧便能发现其中的门道——简单来说,人物要足够复杂,剧集所讨论的议题恰好能戳中时代情绪。这两点,正是一部剧在评判标准随时间变迁后,依然能稳稳拿捏观众的核心竞争力。

拥抱复杂的真实人性

为什么总有影视角色能让人在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

《甄嬛传》中让人感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安陵容,顺便带火了探讨女性友谊复杂性的鸟嬛文学;《潜伏》中的翠平从莽撞的农村女性到成熟地下党的蜕变,让观众看到一个女性革命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与信仰。

复杂立体的人物弧光是撑起一部剧的基础,有缺陷的人设反倒比完美人设更具持久性和解读空间。养活一批影视解说博主的《甄嬛传》《潜伏》《欢乐颂》无不立于此——从主配角中随意拎出一个都能有各自说得通的行事逻辑,每个角色的塑造立体而站得住脚。

当观众的道德审判随时间褪去,会更专注于角色作为一个「人」的处境与动机。《我的前半生》播出后八年,观众逐渐从质疑角色到理解角色——对罗子君的评价从「沪上作精」到「觉醒者」,凌玲则从「恶毒小三」转变为「精明算计的生存者」。剧集刚播出时,罗子君几乎被视为全职家庭主妇的反面案例,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她把所有精力放在维系婚姻上,除了吃穿用度对其他毫不在意,因而一度被指责不思进取,甚至被离婚都成了「咎由自取」。然而多年后再看罗子君的处境,她的「作」并非本就如此,而是建立在陈俊生结婚时许下的承诺、被圈养后消失的安全感。当婚姻的孤岛沉没后,失去依附的她不得不学会靠自己,从基层的职场重新做起。

凌玲在当年更是被集火攻击的角色,演员本人甚至一度受到现实中的网暴。而如今再看凌玲,她也并非脸谱化的恶人——一个带着孩子的单亲母亲能恶到哪里去,她想要的不过是给自己和儿子一个稳定的生活依靠,尽管道德上有瑕,她的茶言茶语和算计更多是在她所处的生存环境下的自保。而上位后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满是猜忌和一地鸡毛。

同样被津津乐道反复分析的都市剧《欢乐颂》也是如此。剧中曾经被贴上捞女标签的樊胜美,如今再看却是极具美强惨的草根奋斗简史:她固然虚荣,一心想嫁有钱人,但剖开她的家庭——吸血的爹妈,不断惹是生非的亲戚,快要被榨干的她。樊胜美的算计更多是无可奈何,独身一人在上海打拼,却要靠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当年怎么看怎么有魅力的男性角色,如今再看已是一份鉴渣手册——曾被视为智性恋标杆的奇点,实则是猥琐自私的 PUA 高手;当年被视为顶配人设的赵医生,样貌好学历高,一边享受着富家女小曲的追求,一边因她暴发户式的没文化而看不起女友,摆出一副软饭硬吃高高在上的姿态。女性角色重新上桌,男性角色则纷纷被祛魅,调转的角色风评让《欢乐颂》在播出多年后依然有源源不断的讨论,甚至引出一门「颂学」。

纵然角色们有各种各样的不堪,但他们的 AB 面共同构成了真实立体的人,这些不完美恰恰承载了观众的情感投射——完美人设提供幻想,而有缺陷的角色让人共鸣,不同境遇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理解与映照。精致的假人显然已经过时了,当下,观众已不再急于为角色贴上好人、坏人黑白分明的标签,而开始看到角色行事背后的时代背景、家庭因素以及生存压力。

真问题常谈常新

丰富的角色弧光之外,更重要的是国产剧所选择讨论的话题。翻红剧集所讨论的社会议题大多具有普适性,不只是浮于某一特定时期的表象,更是常谈常新的真问题,这让老剧能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得以有全新的解读视角和现实关照。

《我的前半生》中有关女性独立、婚姻价值、职场性别困境,时至今日仍是大众关心的公共议题。这种结构性的社会痛点,让剧集具备超越时代的公共属性。八年前,观众或许只看到「原配撕小三」的狗血;八年后,更多人在罗子君身上看到「全职主妇融入社会再就业」的艰辛,职场中隐形的性别困境,以及女性友谊的复杂性。观众已经能够共情罗子君,甚至主动带入其中,看见女性生存的困境,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道德审判,开始深入体察每个选择背后的结构性压力和无奈。

时过境迁,观众开始理解《我的前半生》中颇具争议的开放式结局——罗子君没有和闺蜜的男朋友贺涵在一起,继续霸道总裁爱上我的俗套戏码。主演马伊琍敏锐地捕捉到女性友谊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性,低谷中唐晶毫无保留地帮助,让罗子君无法背叛好闺蜜唐晶和贺涵走到一起,多年后,我们终于读懂了演员的这份前瞻性。

对真问题的讨论让剧集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公共属性。17 年前的谍战剧《潜伏》同样如此,初看时观众沉浸于保密局内部的尔虞我诈、紧张刺激的卧底剧情。如今再看却是职场心眼子练习手册,余则成作为卧底在站长吴敬中、同事陆桥山和马奎之间周旋,他所展示出审时度势、权力博弈的戏码,被现代职场人逐帧分析加以学习。尽管剧作本身有其特定的时代设置,但探讨的话题却是有关权力、人性博弈的普遍命题。

与此同时,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二创也催化了老剧翻红。《甄嬛传》在短视频平台被反复拆解重组剪出了花,滴血验亲名场面任凭谁刷到都要停下来再看一眼。《潜伏》中吴站长一句「两个可以进博物馆的蠢货」,让「博物馆双子星」的称号在互联网经典永流传。这些经由解构和重组的剧情切片,将老剧带出原有的语境,以一种碎片化、轻盈的姿态融入当下的话语体系,衍生出大量邪门 CP、表情包和网络梗,最终让一部剧集从单纯的作品成为全民可参与讨论的文化符号。

娱乐造梗之外,纵观近几年翻红的国产剧,大有现实主义回潮之势——能引发观众持续讨论的不再是人上人们需要仰望的精英生活,而更多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挣扎、拥有复杂人性和真实困境的平凡角色。无论是《欢乐颂》中为都市生活奔忙的小蚯蚓、樊胜美,还是《人民的名义》中寒门出身的祁同伟,还是论及今年扎堆出现、热度颇高的「牛马电影」——聚焦打工人叙事的《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这些让观众产生深切共鸣的角色,无一不戳中了普通人的生存痛感和命运困境。

可以说,多年前的国产剧能再度翻红并非偶然,观众的怀旧情绪固然为老剧增加一层滤镜,但更核心的原因在于,老剧戳中了不同时代下的共性命题,与新时代的观众产生了新的共鸣与化学反应。

1 号结语

从《甄嬛传》《潜伏》,到《欢乐颂》《我的前半生》,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翻红的一部经典国产剧提示创作者:能穿透时间赢得观众的,并非精致的服化道,而是对真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人性的深刻描写,敢于触及真问题,以及对观众智商的尊重。以至于多年后回头,观众才能意识到,当年端上来的细糠有多难能可贵。

老剧们频频翻红,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当下国产剧发出的一种信号:为何在当下,资金投入更多、技术更先进、制作更精良的影视市场上,观众却更偏爱老剧?答案或许在于,在追逐爆款之余,当下的许多剧作忘记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初心,当悬浮的剧情、扁平化的角色和强行制造的戏剧冲突充斥屏幕时,那些历经时间检验的老剧才显出它们的珍贵。观众的怀旧,不止于单纯的怀念过往,在老剧中寻找熟悉感的安全感,也因当下的新剧市场并未给出太多可选择的空间——找不到可看的剧,观众只能转身反刍老剧。

这也启示创作者,相比于一味制造爆款,追求即时的流量回报,同样也需要思考如何让剧集长销——打动人心的能力,始终建立在创作者对真实世界的洞察,这是老剧们在播出多年后,依然能持续产生讨论度和影响力,引发观众「初看不识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共鸣的原因。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国产剧 我的前半生 甄嬛传 潜伏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