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晨曦、一琳
编辑| 陈秋
另镜 ( ID:DMS-012 )
随着国内主要啤酒上市公司三季报悉数披露,行业在传统消费旺季的表现分化明显。龙头青岛啤酒营收与利润虽居榜首,但单季收入出现罕见下滑;燕京啤酒则凭借高增速实现反超,珠江啤酒利润增长稳健。
然而,多家企业营收端的疲软与销量的停滞,共同揭示出在整体消费复苏承压的背景下,啤酒行业已步入存量竞争下的深度调整期。

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存量竞争时代,啤酒企业的突围之战已从单纯的销量比拼,转向更深层次的内外变革。
一方面,华润啤酒等巨头通过核心管理层更迭开启新战略周期,另一方面,五粮液、蜜雪冰城等跨界玩家正纷纷涌入高端与精酿赛道。
内部调整与外部竞合交织,标志着中国啤酒市场正进入一个竞争维度更复杂、战略抉择更关键的新阶段。
头部企业业绩分化显著
核心玩家各陷增长考题
2025 年啤酒消费旺季(7-9 月)已过,除港股上市的华润啤酒外,A 股及港股上市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重庆啤酒、百威亚太五家头部企业三季报悉数披露。
尽管三季度叠加高温天气与体育赛事红利,行业整体仍呈现 " 营收承压、利润分化 " 的特征,龙头企业的增长路径差异进一步凸显。
五大啤酒上市公司 2025 年三季报

A 股上市的几家啤酒企业中,青岛啤酒虽继续坐稳行业龙头位置,却首次面临单季度营收下滑压力。
2025 年前三季度,青岛啤酒实现营收 293.67 亿元、归母净利润 52.7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41%、5.70%,营收与净利润规模均居行业首位。

【截图来自青岛啤酒 2025 年三季报】
但拆分单季数据,青岛啤酒第三季度营收 88.76 亿元同比下滑 0.17%,为年内首次;归母净利润 13.7 亿元虽同比增长 1.62%,环比却下降 37.55%。销量端增长乏力是核心制约,前三季度公司啤酒销量 689.4 万千升,同比仅增 1.6%,反映出其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不过,青岛啤酒通过结构升级与成本控制对冲了部分压力,前三季度其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 293.5 万千升,同比增长 5.6%,高于整体销量增速;营业成本同比下降约 3.2 亿元,销售费用略有缩减,供应链管理与运营效率提升成效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前计划以 6.65 亿元收购即墨黄酒 100% 股权的跨界尝试,因标的公司超 1 亿元股权被冻结而终止,跨界扩张路径暂时受阻。
燕京啤酒成为本次三季报中的 " 黑马 ",实现对重庆啤酒的业绩反超。前三季度公司营收 134.33 亿元,已超过 2022 年全年营收规模;归母净利润 17.70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4.75%,营收与净利增速均位列五家企业榜首。
不过,其增长动力更多依赖降本增效与非经常性损益,而非市场规模扩张。其第三季度营收 48.75 亿元同比增速降至 1.55%,啤酒销量 114.35 万千升(含托管经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截图来自燕京啤酒 2025 年三季报】
珠江啤酒则呈现 " 利润增长与营收承压 " 的分化态势。珠江啤酒虽然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增,但是第三季度营收却同比下滑 1.34%,为 2018 年以来首次第三季度营收下滑,同期销量也从去年的 48.34 万吨降至 46.94 万吨,同比下降 2.89%。
而其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毛销差改善,第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 1.16 个百分点至 50.93%,而销售费率、管理费率仅微增 0.23 和 0.01 个百分点,结构升级与成本红利成为关键支撑。

(截图来自珠江啤酒 2025 年三季报)
不过,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旺季中把握机遇。重庆啤酒前三季度营收 130.59 亿元同比微降 0.03%,归母净利润 12.41 亿元同比下滑 6.83%;百威亚太则以美元计价的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下跌 6.6% 和 19.95%,成为业绩压力最大的企业之一。

(截图来自重庆啤酒 2025 年三季报)
未披露三季报的华润啤酒,上半年已呈现 " 啤酒强、白酒弱 " 的两极分化。2025 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 239.42 亿元同比增长 0.83%,超越百威亚太登顶国内啤酒市场营收冠军,其中啤酒业务营收 231.61 亿元同比增长 2.64%,毛利率提升 2.5 个百分点至 48.3%,高端化成效显著。
但白酒业务持续拖后腿,上半年营收 7.83 亿元同比下降 33.9%,营收占比从 2024 年上半年的 4.96% 降至 3.26%,且未计利息及税项前盈利由盈转亏,亏损 1.52 亿元,成为华润啤酒 2023 年并表金沙酒业以来白酒板块首次半年度亏损。


【截图来自华润啤酒中期报】
整体来看,在行业增速放缓、消费意愿分化的背景下,多数啤酒企业正通过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严控成本与优化费用来维持利润增长。青岛啤酒在中高端产品实现 5.6% 的销量增长,燕京与珠江也凭借 " 降本增效 " 在利润端取得突破。
然而,收入端的普遍乏力,尤其是部分企业第三季度出现的销量停滞甚至下滑,揭示出当前啤酒消费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行业整体已步入以利润换增长的深度调整期。
存量竞争加剧
跨界布局与内部调整并行
在行业整体面临增长天花板的背景下,啤酒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战场,而是积极通过人事更迭、跨界探索与品类融合寻求突破,行业竞争格局正迎来新一轮洗牌。
未披露三季报的华润啤酒,在今年上半年以 239.42 亿元的营收超越百威亚太,暂居行业营收榜首。其引人关注的不仅是业绩表现,更是近几个月来密集的高层换血,近三个月内,华润啤酒的董事会主席、总裁、CFO 等核心岗位完成大换血,赵春武升任董事会主席、金汉权接任总裁,原华润万家 CFO 阳红霞与魏强交叉调任。
随着侯孝海时代落幕,赵春武与金汉权组成的 " 双核 " 管理层正式执掌帅印。
高管频繁更迭的背后,是华润 " 啤 + 白 " 战略执行的深层困境。从整体来看,尽管其啤酒业务高端化成效显著,但目前白酒业务对华润啤酒的业绩贡献很有限,甚至亏损,其 " 啤白双赋能 " 战略成效仍待观察。

另一方面,啤酒行业的竞争边界正不断被打破,越来越多跨界玩家涌入赛道。白酒企业如五粮液推出定价 19.5 元 / 瓶的 " 风火轮 " 精酿啤酒,珍酒李渡集团也发布 " 牛市 News" 品牌,由董事长亲自推广;
新消费领域的蜜雪冰城通过收购 " 鲜啤福鹿家 " 股权进军精酿啤酒,三只松鼠亦推出 " 孙猴王 " 品牌加入战局。这些新势力虽加剧了市场竞争,但也从侧面印证了啤酒品类,尤其是高端与精酿细分市场仍具吸引力。
然而,中国啤酒行业自 2013 年产量达到峰值后,已连续十余年未突破前期高点,2024 年与 2025 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产量仍呈小幅下滑态势。在明确的存量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增长更多需依靠结构升级、运营效率提升和战略创新。青岛啤酒近期终止收购即墨黄酒,也反映出跨界尝试所面临的实际挑战与不确定性。
展望未来,随着传统巨头内部调整深化、高端产品竞争白热化以及跨界力量的持续渗透,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维度正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如何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有效拓展新增量,将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下一个行业周期中胜出的关键。
END
洞见具有时代价值的商业见闻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标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