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缘 / 文
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已不再是孤立的技术创新,而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塑生产方式与发展逻辑的关键力量。
10 月 28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全文发布。其中,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点名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提出全面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 AI 产业链与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在硬件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当前中国智能手机年出货量稳定在 2.8 亿部,根据政策规划,2027 年 70% 的智能终端将具备 AI 能力,这意味着每年将有近 2 亿部 AI 手机落地。中国也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终端的主要生产基地。
其次,从 " 十四五 " 规划将 AI 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 2025 年国办一号文提出 " 培育具身智能、6G 等未来产业 ",再到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的 " 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政策指引 ",中国正从政策引导、技术攻关、市场培育三方面构建 AI 发展生态。
9 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三个方面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的加快应用普及。一是加强构建导向明确、尊重规律、规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政策指引 ; 二是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开源共享,加快创新步伐,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和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 三是在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推动市场扩容。
AI 正在成为中国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 " 主战场 ",而 " 中国需求驱动全球技术创新 " 的模式,在 AI 时代将更加显著。
从 " 技术输入 " 到 " 协同创新 "
AI 不仅仅是一个热门赛道,而是赋能各行各业的底层技术。在中国 AI 产业中,既有华为、百度等巨头布局全栈式 AI 技术,也有宇树科技、众多 AI 眼镜厂商等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场景;既有云端大模型的激烈竞争,也有端侧 AI 应用的快速迭代。
埃森哲近期发布的最新调研显示,有 60% 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已开始投资智能体,三成(31%)受访中国企业正在特定职能或部门试用智能体,有 23% 企业表示正在积极地在多个职能部门部署智能体。调研表明,即使面临潜在的阻力,企业仍然在人工智能(AI)领域加倍投入。近九成(87%)的受访中国企业计划今年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有 18% 的企业已重新设计围绕人工智能的端到端流程。
调研还发现,已有超过一半(52%)的中国员工表示,将一些日常的、重复性的任务交给智能体,远高于全球平均比例(35%)。这些结论积极乐观地显示,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驱动,中国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和剧烈的变化,中国仍处在未来 AI 产业创新的前沿。
对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 " 政策指引 + 产业落地 ",为 AI 应用提供了 " 快速迭代,落地验证,反向优化 " 的闭环。
日前,松下发布中国 AI 战略,在中国 AI 领域构建的核心战略及全链条价值布局。从搭载 AI 技术的只能家电(2C)和为 AI 算力提供元器件的产业基础设施(2B)两方面布局,在中国市场实现 " 制造中心 " 向 " 创新中心 " 的转变。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表示:" 中国对松下而言,不仅是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工程师大国和创新大国。我们希望在中国市场培育出 AI 时代的创新产品。"
目前,松下正尝试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与中国大模型企业合作。本间哲朗说:" 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国 AI 的技术应用在核心业务的转型,通过 AI 来革新业务,磨炼产品,加速研发进度。希望松下中国的团队走在最前面,拉动整个松下集团的 AI 战略。"
此前,为把握生成式 AI 服务器等新兴市场机遇,松下已加大电子材料工厂的投资布局。2023 年 9 月,松下电子材料(广州)第四工厂投产,投资 7.9 亿元,聚焦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用多层基板材料,投产后总产能提升 1.3 倍;松下电子材料(苏州)新项目于 2024 年 10 月开工,投资 6 亿元,将建 5 万平方米智能绿色工厂,生产半导体封装基板材料,满足半导体等尖端领域需求;松下电子材料(上海)新工厂于 2025 年 9 月动工,投资 1.2 亿元,投产后将实现产值翻倍。
AI 正在重构终端、重塑体验,开启全新的智能时代。但无论是商业实践还是战略布局,在企业级市场 AI 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
最新的《思科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显示,全球超过 80% 的企业正在优先部署智能代理解决方案,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这些系统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预期的绩效目标。报告显示,73% 的中国大陆企业计划部署 AI 代理,近 41% 预计这些代理将在一年内与员工并肩工作。然而,仅有 13% 的企业做好了人工智能的就绪工作。

《思科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报告
相比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 AI 转型与创新,广告服务平台企业 Criteo 诞生之初即以 AI 技术为全球 17,000 家广告客户提供服务。目前,Criteo 计划在中国推出下一代的智能体 AI 解决方案,并与中国技术合作伙伴进入了测试阶段。
对以 AI 技术为 Criteo 服务的众多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助力,Criteo 首席技术官 Diarmuid Gill 表示乐观。" 我们打造的并非通用 AI,而是经过二十年商业场景锤炼、专注于提升广告回报与商业成果的‘商业 AI ’。" 据介绍,国内高端假发品牌 Unice 借助 Criteo 的新一代 AI 解决方案,实现了销售额的大幅提升;扫地机器人品牌 Aiper 则通过再营销广告针对弃购用户,转化率提升了 365%;而全球便携储能行业知名企业 Jackery,更是凭借 Criteo 的视频广告,实现了广告支出回报率(ROAS)飙升 500% 。
这些案例显示中国零售与电商生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由数据与 AI 驱动的智能营销,正直接转化为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并推动 Criteo 在中国连续三年实现双位数增长。
技术重构商业与生态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中国保持持续增长。10 月 31 日,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CEO 峰会期间发表讲话时表示," 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当地时间 31 日,在韩国庆州出席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的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他并不认同所谓 " 对华出售最先进半导体将危及国家安全 " 的说法,他认为合作才最符合各方利益。10 月初,由于美国出口管制,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 95% 降到 0%,目前英伟达 100% 离开了中国市场。
不过黄仁勋仍 " 乐观地认为 ",在中国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导者的过程中,仍会需要美国的芯片。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他表示," 应该把中国市场看作一个独一无二、至关重要、充满活力、不可替代的市场。服务中国市场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此前,在刚刚结束的 GTC 大会期间,英伟达宣布推出速度最快的人工智能(AI)芯片—— Blackwell 图形处理器,并已在亚利桑那州全面投产。
与此同时,思科也发布了首款由英伟达合作伙伴开发、基于英伟达 Spectrum-X 以太网交换芯片的数据中心交换机思科 N9100,并在电信领域,与英伟达及其他合作伙伴联合推出业内首个面向 6G 的原生 AI 无线技术栈
在中国,英伟达的云合作伙伴仍对新的解决方案充满期待,上海丽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敏华表示:" 新的解决方案将简化部署流程能够在几分钟内(而非数月)在高度分布式的网络中实现自动化部署和安全保障。加速创新、降低成本,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客户交付大规模能力。"
11 月 4 日,思科宣布推出思科统一边缘(Cisco Unified Edge)解决方案,这是一款面向分布式 AI 工作负载的集成计算平台。无论是在零售门店、医疗机构还是工厂车间,都可支持实时 AI 推理与代理型工作负载 AI。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面上市。。思科全球总裁兼首席产品官 Jeetu Patel 表示:" 我们正处在历史上最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的起点,从新兴的 Neocloud 到全球服务提供商与企业,都将受益于此。"
IDC 认为," 十五五 " 规划中确立的主要任务与全球技术趋势形成显著共振,将成为中国数智化从 " 建设可行 " 走向 " 成效可验 " 的关键时期。 IDC 建议,中国技术提供商应从 " 产品交付 " 向 " 结果交付 " 转变 ;实施 " 双轮驱动 " 生态策略:在国产自主栈上强化软硬件适配与性能优化,同时保持与国际主流生态的互操作性。
IDC 预测,到 2026 年,50% 的大型企业将采用 " 数据即产品 " 架构;到 2027 年,60% 以上的企业将完成云架构现代化,以提升基础设施与成本效率;到 2028 年,80% 的企业将要求 AI 供应商具备多端推理交付能力;到 2029 年,95% 的 IT 与业务岗位将被 AI 驱动的工作模式重新定义。
随着全球进入以生成式 AI 与 Agentic AI 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周期,要支撑未来的 AI 应用与创新,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突破当前功耗、计算与网络性能的限制。更需要构建与 AI 时代相适应的产业生态。
同样将中国作为重要市场的高通,10 月 27 日也发布了一系列新人工智能芯片。其 AI200 和 AI250 芯片引入了突破性的 " 近内存计算 " 架构,显著降低功耗,能满足汽车、企业和云计算等行业日益增长的 AI 需求,与市场领导者英伟达展开竞争。在高通进军数据中心市场的消息传出后,该公司股价飙升了 20%,股价升至 15 个月以来的最高价。
但相比英伟达在中国业务的 " 停滞 ",9 月,高通在中国推出了 "AI 加速计划 ",联合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及 AI 企业,推动边缘智能在手机、汽车、XR 等场景落地。并与与宇树科技等中国企业共同探索机器人专用芯片的需求。高通宣布,将在 2028 年部署 6G。对于中国 AI 产业而言,如何借助全球领先的技术突破 " 芯片 - 算法 - 场景 " 协同的瓶颈,在具身智能、6G 等未来领域抢占先机,是新的机遇,也是挑战。
清华大对此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则表示," AI 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人工智能时代,‘生态’的放大效应会达到 100 倍。而能否成功调动生态合作,是考验一个企业能否领先,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新的技术浪潮中,中国 AI 产业链的优势、场景潜力与政策,与全球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正定义全球 AI 产业的未来。AI 生态的未来,在创新的技术之外,也在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变革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毕竟一个成熟的产业,需要由互补的市场、技术、业务和用户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创造价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