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2 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主办的 " 个体的抉择:当人生主动‘脱轨’——《还俗》新书分享会 " 在上海乐开书店举办。分享会邀请《还俗》作者、苏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王耘解读还俗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与读者们共话佛门内外个体的人生群像,探讨信仰、身份与抉择的平衡。

《还俗》是王耘教授的首部非学术性纪实作品。本书采用非虚构纪实手法,通过四年多的田野调查,采访了还俗者、僧人、居士、学者四类群体,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王耘回忆道,本书创作的动机来源于他为佛学院僧人代课的经历,他在与僧侣和还俗者的频繁互动中思考 " 出家和还俗,到底哪一个是正常的轨道?哪一个是脱轨?"
王耘强调,本书并非鼓励还俗或出家,而是以真实故事作为 " 多棱镜 ",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 " 还俗 " 这一社会现象,打破偏见,展现个体在理想与现实间的艰难平衡。通过诸多鲜活案例,王耘分析了僧人们还俗的多样动机:有人因发心不正,逃避婚姻;有人因现实压力,养老无依。而佛门内部态度亦有分化:部分居士视还俗为 " 背叛 ";僧团则多持 " 爱谁谁 " 的包容态度。王耘指出,这些故事旨在引发思考,即当信仰遭遇现实冲击,个体如何在解构后重寻意义。

《还俗》,王耘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分享会的互动环节将话题延伸至宗教与社会的交织关系。读者围绕僧人身份提出问题:佛学院教育能否培养 " 有智慧的僧人 "?王耘回应,当前僧才培养存在 " 佛学院与师徒制 " 双轨矛盾,南方佛学院兴盛,但教育内容与社会有所脱节,存在佛学院博士证不受社会认可等问题。而僧人收入、养老等现实问题也凸显了制度缺陷,年老后若无人供养也会陷入困境。僧人也有欲望和烦恼,而佛教的核心价值是 " 让人清醒 ",帮助个体在迷茫中保持智慧。王耘主张理性看待佛教," 把它当成一种文化和思考模式 "。
王耘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呈现 " 纪实 " 的价值,还能通过真实故事打破大众对 " 还俗 " 的偏见,激发对信仰、身份与选择的多元理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