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路线之争终于迎来理性声音,三元锂与磷酸铁锂并非你死我活,而是互补共生的兄弟关系。
近日,新华网发布的一篇报道引发行业广泛关注。针对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技术路线之争,国内新能源电池领域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及企业研发人员普遍认为,三元锂与磷酸铁锂两条技术路线各具优势、各有适用场景,需并行发展以推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一权威发声为当下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辩论画上了休止符,也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战略将进入更加多元化、务实的发展新阶段。
事情的起因在于,一位车企品牌负责人在海外车展上公开表示磷酸铁锂比三元锂更安全,希望车企慎用三元锂电池,这一言论将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之争推上风口浪尖。
从材料本质安全来看,磷酸铁锂的热稳定性确实好于三元锂,三元锂电池因活性更强,在热失控风险防控上难度偏高。
但在能量密度方面,三元锂的优势十分突出——当前量产的三元锂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可达 600 瓦时 / 升以上,而磷酸铁锂尚不足 450 瓦时 / 升。
在成本方面,磷酸铁锂也具有明显优势。2025 年数据显示,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均价为 380 元 /kWh,三元锂则为 550 元 /kWh。
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来看,鼓励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始终明确。
自 2017 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便向高能量密度电池倾斜,对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 120Wh/kg 的车型给予 1.1 倍补贴。
2018 年更是将续航里程与补贴额度直接挂钩,为三元锂电池等高能量密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今年 10 月,商务部发布公告,将能量密度≥ 300Wh/kg 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生产设备、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相关物纳入出口管制清单。
这一举措既防止关键高能量密度技术外流,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家对三元锂电池技术进步的重视。
因此,唯有坚持技术路线多元化,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才能在关键窗口期形成不可替代的技术纵深,从 " 规模优势 " 迈向 " 规则优势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