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昨天
安徽“AI+制造”创新实践:算力、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的产业升级路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走进安徽芜湖智界超级工厂,这里正以 " 每分钟下线一台车 " 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制造标杆,华为深度赋能的 32 道 AI 检测工序,为其构建起严密的质量防护网;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的车间内,1800 余台智能机器人高效协作,搭配 AI 视觉质量监控实时监测,最终实现车身外覆盖件零磕碰、零变形的严苛标准;而在蔚来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90 公里光纤搭建起工厂的数据传输网络,形成专属的 "100G 数据通道 ",将工厂控制系统与每台设备、每个工序实时连接,大幅提升指令传递效率……这就是安徽汽车业 "AI+ 制造 " 的真实图景。曾几何时,未来工厂只存在于畅想当中,而如今,机器人高效协作、数据高速传输、人工智能调度检测已经成为了现实,在 "AI+" 的制造车间里,每分每秒都在上演着效率革命。

谁能想到,几年前还被视作 " 传统工业省份 " 的安徽,如今能在 AI 制造赛道上弯道超车?据了解,目前,安徽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 83%,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20 家,世界 " 灯塔工厂 "5 家,累计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92 家,集聚工业模型及工业 App 超 3.5 万个,服务企业突破 50 万家……在 2025 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安徽展示的 "AI+ 制造 " 成果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签约合作,不仅呈现出技术与产业精准对接、项目加速落地的蓬勃活力,更以政策引领、制度创新向外界展示了清晰的 " 安徽方案 "。经过持续深耕,安徽的前瞻布局已转化为实打实的亮眼成绩——算力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数据要素支撑持续强化、模型技术突破不断涌现、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安徽正以 AI 重塑制造业未来格局,成为全国 "AI+ 制造 " 赛道上令人瞩目的 " 黑马 "。

安徽的硬核成果从基础到应用全面突破

算力是 AI 发展的 " 生命线 ",也是安徽布局 AI 制造的首要突破口,不同于部分地区依赖外部算力资源的路径,安徽选择以自主协同打破算力瓶颈:依托科大讯飞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国内首个万卡国产算力平台 " 飞星一号 " 已稳定运行," 飞星二号 " 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建设,将进一步扩大算力供给规模。数据显示,安徽智能算力已经从 2023 年初的 838P 飙升至 2025 年 6 月的超 3.7 万 P,两年多时间实现跨越式增长。这意味着,企业在开展 AI 研发时,无需再受限于复杂工业数据处理、智能模型训练的算力桎梏,更意味着安徽在 "AI+ 制造 " 的底层基础设施上,掌握了自主可控的 " 计算动力 ",为后续技术落地与产业扩张奠定了坚实根基。

如果说算力是引擎,数据便是维系这一引擎持续运转的核心 " 燃料 "。安徽对数据要素的布局,始终围绕 " 如何让数据真正服务于制造业升级 " 展开,构建起全链条的支撑体系。在数据开放层面,安徽推动政务公文、档案志书等公共数据 " 应开尽开 ",为企业提供海量基础数据资源;在数据质量提升上,国家(合肥)数据标注基地截至 2025 年 8 月已完成 1750TB 数据标注,为工业大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 " 原材料 ";而在数据流通应用领域,依托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安徽搭建的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已上线 1127 款数据产品,交易金额近 2 亿元,让数据在合规框架下实现了从 " 资源 " 到 " 资产 " 的 " 价值变现 "。尤为关键的是,安徽围绕智能驾驶等 18 个重点行业,遴选建设 55 家高质量数据集基地,其中 " 面向低空经济的多模态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 更入选国家先行先试试点。这些数据集就像为不同行业定制的 " 数字粮仓 ",精准解决了 AI 技术与制造业需求 " 脱节 " 的痛点,让技术落地有了明确的场景指向。

有了算力的 " 引擎 " 与数据的 " 燃料 ",模型则成为 AI 技术真正走进生产车间的 " 核心桥梁 "。安徽在模型研发上的核心策略,是 " 摆脱实验室思维,聚焦产业实际需求 ":一方面全力支持国产化软硬件底座研发,以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成果,综合性能稳居全国前列,为模型落地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技术基座;另一方面推动模型向行业场景渗透,目前全省通过国家备案和在备的大模型达 7 个,各类行业大模型更涌现出 95 个。这些模型不再是停留在论文中的理论成果,而是深入制造一线的 " 实用工具 " ——在汽车零部件工厂,AI 质检模型可识别肉眼难以察觉的微米级瑕疵;在家电生产线,工业大模型能实时调整生产节奏以匹配订单波动;在机械加工车间,智能调度模型可优化设备利用率以降低能耗。这种 " 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 " 的转化,让 AI 技术真正成为解决制造业痛点的 " 生产力工具 "。 

技术基座的夯实,最终要转化为产业规模的壮大与生态的成熟。安徽在产业落地环节,展现出极强的 " 场景化 " 与 " 协同性 " 思维:通过场景招商,将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场景开放给 AI 企业,实现 " 需求牵引技术 ";通过基金招商,以资本为纽带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通过大赛招商,借助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等平台,筛选优质项目落地转化。截至目前,安徽已招引人工智能落地项目 1076 个,拟投资金额超 4039 亿元,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达 893 家。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随着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启动,合肥 " 中国声谷 "(智能交互)、芜湖 " 中国视谷 "(机器视觉)、蚌埠 " 中国传感谷 "(感知技术)形成 " 三足鼎立 " 的产业集群格局,三者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在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技术协同,构建起覆盖 " 感知—交互—决策 " 的完整产业生态。连续两届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吸引 800 多个项目团队参赛,近 20 个高质量项目成功转化,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生态的吸引力与活力。

从算力突破到数据赋能,从模型破壁到产业集聚,安徽 "AI+ 制造 " 的硬核成果,本质上是一套 " 基础先行、需求导向、生态协同 " 的系统性发展逻辑的成功实践。它不仅让安徽实现了从 " 制造 " 到 " 智造 " 的身份重塑,更关键的是,其在自主技术研发、数据要素流通、产业协同布局等方面的探索,为全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 " 安徽样本 "。当 AI 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进入深水区,安徽的实践表明:唯有筑牢技术基础、找准产业需求、构建协同生态,才能真正释放 "AI+ 制造 " 的价值,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科大硅谷构筑 AI 产业生态创新策源地

在安徽 "AI+ 制造 " 的全局布局中,科大硅谷绝非简单的产业承载空间,而是肩负着 " 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构建自主创新生态 " 的战略使命。作为安徽科技创新 " 一号工程 ",它以 " 硬科技 " 为锚点,以市场化机制为纽带,在资金、人才、产业三大维度构建起相互支撑的生态闭环,不仅为安徽 AI 产业注入了持续活力,更探索出一条 " 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 " 的有效路径,成为安徽在 AI 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引擎。

科创企业的成长,往往受制于 " 早期融资难、中期缺支持、后期少协同 " 的困境。科大硅谷的破局思路,是构建一套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基金体系,让资本真正成为技术转化的 " 助推器 " 而非 " 旁观者 "。其核心举措在于打造总规模 2500 亿元以上的 " 基金丛林 ",其中省级引导基金认缴 50 亿元,重点投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基金不仅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母基金,更以 " 长期限、高容忍度 " 的特性,打破了传统资本对短期回报的追逐,为需要长期研发的 AI 硬科技项目提供了 " 耐心资本 "。

更具创新性的是,科大硅谷并未止步于基金设立,而是通过 " 投贷联动 + 风险补偿 " 的模式激活社会资本活力。一方面,搭建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常态化举办融资路演,开发 " 初创贷 " 等特色产品,为不同阶段的企业匹配差异化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风险补偿机制降低投资机构的顾虑,成功吸引可可资本、可可空间等长三角标杆机构入驻——这些机构依托在管基金,聚焦 AI 领域的优质项目,既带来了资本,更导入了产业链资源与产业经验。这种 "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的资本生态,既避免了行政干预的低效,又弥补了纯市场资本的短视,让 AI 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每一步都有资金支撑。

AI 产业的竞争,本质也是人才的竞争。科大硅谷深谙 " 引才只是第一步,留才、用才才是关键 ",因此在人才服务上跳出 " 补贴思维 ",转向 " 生态思维 ",构建起有温度、有前景的人才保障体系。针对初创人才 " 落地无门、创业无依 " 的痛点,其打造的 " 科漂驿站 " 不仅提供最多 15 日的免费住宿与创业空间体验,更配套政策咨询、产业链对接、市场考察等 " 一站式 " 服务——这一举措看似细微,却精准解决了创业者初到陌生城市的 " 水土不服 ",让人才能够快速融入本地创新生态。对于 " 高精尖缺 " 核心人才,科大硅谷则在核心功能区推出差异化补贴政策,从住房、子女教育到科研经费支持,构建起 " 生活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 的全维度支撑。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并非 " 单兵作战 " ——依托科大讯飞、中科大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园区搭建起 " 产学研用 " 协同平台,让人才的技术研发能快速对接产业需求,科研成果能及时转化为市场产品。这种 " 引才—留才—用才 " 的闭环,让科大硅谷成为 AI 人才的 " 引力场 ",更成为人才实现价值的 " 舞台 "。

传统产业园区往往陷入 " 企业扎堆却无协同 " 的困境,而科大硅谷的产业集聚逻辑,是通过 " 一核两园一镇 " 的空间布局与 " 沿途下蛋 " 的转化机制,打造 " 生产、生活、生态 " 三生共融的产业生态闭环。在空间布局上,6000 亩的 " 讯飞小镇 " 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定位 " 全球 AI 企业总部基地 " 与 " 产城融合高地 ",不仅集聚了上下游企业,更配套了商业、教育、医疗等生活设施,让员工 " 工作在园区、生活在园区 ";中国声谷作为全国唯一的 AI 国家级产业基地,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的技术优势,在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领域形成全球领先的技术集群,成为 AI 创客的 " 孵化摇篮 "。更关键的是,科大硅谷着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 " 沿途下蛋 " 机制,针对性破解 " 找人、找钱、找场景 " 的核心难题。通过构建 " 场地 + 资金 + 服务 " 全方位支持体系,90% 的中国科大赋权项目已落地园区,中科类脑等 AI 项目获得基金直接投资;同时,通过举办 " 科里科气 " 科创荟、承办 "2025 年 AIGC 与大模型产业创新论坛 " 等活动,搭建起技术交流与成果对接的平台,发布《长三角 AIGC 产业生态图谱》,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以科大讯飞为例,其 " 讯飞星火 " 大模型正是在这一生态中,快速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教育、医疗、制造业等领域的落地应用,带动了一批配套企业成长。这种 " 龙头引领、中小协同、成果共享 " 的生态,让科大硅谷不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地,而是 AI 产业创新的 " 策源地 " 与 " 放大器 "。

从资本生态的构建,到人才生态的培育,再到产业生态的闭环,科大硅谷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套 " 以生态育产业、以产业聚创新 " 的发展逻辑。它不仅为安徽 AI 产业提供了 " 从 0 到 1" 的突破动力,更提供了 " 从 1 到 N" 的扩张能力——正是依托这一创新策源地,安徽才能在算力、数据、模型等领域持续突破,最终形成 "AI+ 制造 " 的完整优势。 

安徽 "AI+ 制造 " 的机遇与未来

站在新的起点,安徽的 "AI+ 制造 " 将迈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渗透。随着技术基座的持续夯实,人工智能将与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更紧密地交织,催生能够实时感知、自主研判、精准执行的 " 工业大脑 "。" 中国声谷 " 的智能交互、" 中国视谷 " 的机器视觉、" 中国传感谷 " 的感知技术,将在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构建起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通过构建从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到产业集聚的创新生态,安徽不仅为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智能动力,更有望将其 "AI+ 制造 " 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不仅勾勒出安徽从 " 制造 " 迈向 " 智造 " 的清晰路径,更以其在顶层设计、技术融合与生态构建方面的前瞻实践,为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贡献了独特的 " 安徽智慧 "。安徽的探索,正成为观察中国制造如何借力人工智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机器人 华为 安徽 制造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