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观局 前天
星巴克,让中国教它做生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星巴克终于学会在中国 " 放手 " 了

11 月初,星巴克宣布与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运营中国区零售业务。

图|来源网络

博裕最多持有 60% 股份,星巴克至少保留 40% 股份,继续负责品牌、知识产权和上游体系。

简单说,未来在中国,博裕负责运营和开店,星巴克负责挂招牌。

这笔交易的估值大约在 40 亿美元,按照星巴克披露的结构计算,中国零售业务整体估值超过 130 亿美元。

对于当下中国餐饮的市场现状,这不是一笔小钱,也不是一次简单的股份并购。

它代表着星巴克把自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交给了一个本地合伙人。

这是星巴克在全球第一次在核心市场放手管理。

此前,哪怕在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星巴克始终坚持直营模式或全控股子公司。

但在中国,这家外资咖啡巨头终于承认了一件事:靠美国的方式和思维,似乎很难应对快速扩张的库迪、瑞幸等茶咖新势力。

图|来源网络

因为过去两年,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售出现了增长放缓。

2024 财年上半年中国营收同比只涨约 3%,同一时期,瑞幸门店净增超过 8000 家,库迪在县级城市疯狂复制。

星巴克中国虽然开店依然很多、坪效也稳定,但增速掉了,品牌节奏落在了后面。

所以,这笔交易发生的时间点很微妙——既不是亏损期,也不是危机期。

变成了星巴克的主动调整,让自己控股的逻辑,在中国市场变成了 " 让懂市场的人去开拓市场 "。

而对于这笔近千亿人民币的交易,仍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为什么星巴克愿意放手中国市场?

为什么是博裕资本接手中国业务?

合资之后星巴克中国会有哪些变化?

02

为什么星巴克愿意放手中国市场?

星巴克不是第一次调整在华节奏,但这是最彻底的一次。

它愿意让出控制权,背后有几层现实因素:市场环境变了,竞争格局变了,连经营的节奏也变了。

过去几年,中国咖啡市场进入全速增长期。

美团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现制咖啡门店总数已突破 18 万家,比三年前翻了一倍。

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用更轻的门店、更低的价格、更多渠道渗透到县级市场。

而星巴克的平均客单价仍维持在 30 元上下,这在下沉市场是一道天然门槛。

更直接的压力还来自于扩张效率差距。

瑞幸平均开一家门店约 40 平方米、投资回收周期不到一年。

星巴克的单店面积普遍在 100 平方米上下,总部审批、选址、装修流程周期都更长。

当瑞幸一年能新开 8000 家门店时,星巴克中国的净增速度只有它的三分之一。

还有管理半径的问题。

星巴克中国总部在上海,但重大决策仍需美国总部批准。

一个新品从研发到上市,通常要经过数轮测试和授权。

本地团队能动性有限,市场窗口期稍纵即逝。

而茶饮、新式咖啡品牌的节奏是,一周定价、两周上市、一个月复盘。

星巴克太慢了。

放手给本地资本,本质上是一次治理结构调整。

星巴克并没有 " 卖掉中国市场 ",而是承认要在中国持续增长,必须让运营逻辑更贴近市场。

博裕能快速拍板、能在三四线城市迅速布局下沉、能协调行业资源,这是星巴克过去欠缺的能力。

还有一个现实因素,在外资企业中,星巴克中国市场现在的利润率并不算高。

星巴克 2024 财年全球营业利润率为 14.7%,而中国区由于门店密集、租金成本高,净利率长期低于集团平均。总部希望通过引入本地合伙人,在不承担全部运营成本的前提下,继续分享增长红利。

这就是 " 放手 " 的逻辑:不是撤退,而是用更高效的治理方式去参与。

简单来说,星巴克要在中国继续做品牌,但不一定非要事事自己来做。

03

为什么是博裕资本接手?

在外界看来,星巴克挑选博裕资本,多少带点突然。

但从资本关系和产业能力来看,这个选择并不意外。

博裕资本成立于 2010 年,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深耕中国大陆的私募基金。

它背后的投资版图覆盖了消费、零售、医药、科技等多个领域,管理资金规模超过 200 亿美元。

和一般纯财务投资不同,博裕以 " 深度参与型投资 " 闻名。

它投的不只是钱,还经常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体系与组织重建。

过去几年,博裕在中国零售领域的动作很密集。

2023 年,博裕联合中信资本收购了北京 SKP 部分股权,同年入股国内多个区域零售与供应链项目。

它的投资逻辑很明确——寻找在中国市场已有品牌基础、但增长效率被组织结构限制的企业,通过资本与本地化资源,把它们重新拉回增长曲线。

星巴克中国,正好符合这个特征。

品牌足够强、市场地位稳,但扩张速度慢、组织效率需要提高。

这类公司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能快速落地的决策系统。

博裕的价值就在这里。

它熟悉中国零售市场的地面逻辑,懂得如何在地方政府、商业地产和供应链之间打通资源,能把开店节奏、选址审批、建店速度全部往前推。

对星巴克来说,这是一种 " 在中国做中国式扩张 " 的补位。

更重要的是,博裕在与跨国品牌合作上经验丰富。

它的基金投资结构中,既有海外机构资金,也有中国本地 LP。

这种 " 内外兼顾 " 的治理结构,能让星巴克在保持国际品牌标准的同时,拥有更多本地决策权。

在这笔合资中,星巴克保留品牌控制与供应链技术,博裕负责执行与扩张。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 " 品牌方 + 运营方 " 分工模式。

前者定标准,后者做速度。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更深层的趋势:中国餐饮与零售行业,正在进入资本运营期。

当品牌、渠道、供应链三者都趋于成熟,谁能整合资源、提升效率,谁就能在增量放缓的市场里继续做大。

星巴克找博裕,不是偶然。它找的不是接盘者,而是合作者——一个能帮它在中国市场重新提速的人。

04

合资之后,星巴克中国可能有哪些变化?

这次合资,意味着星巴克中国的 " 第二阶段 " 开始了。

接下来最值得观察的,不是谁持股多少,而是经营逻辑怎么变。

第一,门店节奏会变。

星巴克的门店扩张速度长期被总部节奏限制。

2024 财年星巴克中国净增门店约 700 家,而瑞幸同期新增超 8000 家。

合资后,由博裕主导的运营团队拥有更大拍板权,意味着门店开设的速度和密度都会提升,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与县域市场。这部分过去是星巴克最薄弱的区域。

它的客群认知清晰、品牌接受度高,但供给密度远低于需求。

未来,这里会成为星巴克新的增长带。

第二,产品结构会变。

星巴克中国的产品研发过去高度依赖总部授权流程,新品周期往往超过半年。

合资后,决策层级减少,本地团队可能获得更高产品自主权。

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早已不再只喝拿铁,茶咖融合、糯米、豆乳、芝士顶这些元素,正在成为中国咖啡的本地语言。

星巴克要留在舞台中央,就必须重新学会说 " 中国话 "。

第三,供应链会变。

星巴克在江苏昆山的烘焙工厂与咖啡创新产业园已经投入使用。

这次合资后,星巴克的供应链体系大概率会继续本地化。

原料采购、冷链配送、物流网络的优化,都会更贴近博裕现有的本地合作体系。

供应链越贴地,成本越可控,门店越能跑得快。

第四,品牌与定价逻辑也会变。

星巴克在过去二十年靠 " 空间体验 " 和 " 第三空间 " 概念做品牌,

但新消费者更关注价格与方便。

2025 年年初,星巴克已在中国进行小范围降价测试,部分饮品单价下降 3 – 5 元,并增加了小杯冷萃与即饮渠道产品。

这种变化,会在合资结构下继续深化:" 贵一点 " 不再是星巴克的护城河。

而合资带来的,也不只是速度。它更像一次组织试验——星巴克能不能在本地化与品牌一致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本地操作,过去是矛盾的,现在必须共存。

05

结语

在中国餐饮市场,这类 " 品牌控股 + 本地运营 " 的结构并不新。

麦当劳在 2017 年就把中国业务出售给中信和凯雷,此后五年门店数量翻倍。

星巴克这次走的,正是那条路径的延伸。

只是不同的是,咖啡市场比快餐更碎片化、竞争更快,它需要的不是更多门店,而是更快反应。

这笔交易之后,星巴克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外资品牌。

它变成一个正在重新学习中国市场的企业。

而中国市场,也在通过这场合作,教星巴克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做生意。

*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星巴克 瑞幸 美国 中国市场 博裕资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