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七公
2025 年 11 月 2 日,上证指数盘中再度突破 4000 点,最高触及 4025.7 点,创逾 10 年新高。
气冲斗牛的股市,自然离不开资金推动。渴望发财的牛马们再度掀起 " 存款搬家 " 潮,银行理财则成为主要承接阵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达 32.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2%,对比上半年的 7.53%,继续提速。
央行报告进一步证实,7 月非银机构存款激增 2.14 万亿元,而同期居民存款则减少了 1.11 万亿元。这一增一减的 " 剪刀差 ",被市场普遍解读为 " 存款搬家 " 迅速蔓延,财富正通过理财等资管产品进行新一轮配置。
面对持续涌入的资金和不断扩大的管理规模,理财公司顺势开启密集 " 补血 " 模式。
近日,兴银理财官网公告称,公司获批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从 50 亿元提升至 100 亿元,并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图源:兴银理财公告
这意味着,此番增资后,兴银理财的体型又壮硕了一圈,等同于和后梯队成员拉开了差距。
问题是,这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其又能否凭此契机扭转当下的业绩颓势?
一、顺势增资," 图谋 " 富贵
兴银理财成立于 2019 年 12 月,初始注册资本 50 亿元,为兴业银行在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时隔 5 年后突然 " 大手笔 " 增资,兴银理财表示,注册资本金额是评估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和长期经营韧性,增加注册资本为公司持续经营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基石。
" 增资旨在传递长期稳健发展理念,展示深耕资管领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兴银理财称。
《节点财经》梳理,经此增资动作,兴银理财注册资本规模的排位将大幅提升,仅次于工银理财(160 亿元)、建信理财(150 亿元)、农银理财(120 亿元),与中银理财并列行业第四。
同时,在 11 家拥有股份行中背景的理财公司中,兴银理财注册资本规模一举夺魁,是招商银行旗下招银理财约 2 倍,也超过大多数城商行。

在《节点财经》看来,兴银理财此次增资,绝非简单的扩充实力的常规操作,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 图谋富贵 " 之举,意图在资本市场的时代浪潮中,乘风而起,拔得头筹。
一来,雄厚的资本本身就是最强的广告,它向市场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 我实力最强,我最安全,我最有能力帮你赚钱 "。这会吸引大量资金从中小机构流向兴银理财,形成资本强→规模大→收益稳→口碑好的财富正向循环。
二来,凭借资本优势,可以设计出更高收益、更具吸引力的 " 明星产品 " 和 " 爆款基金 ",迅速抢占投资者心智,成为他们财富增值的首选平台,进而构建起高而深的竞争 " 护城河 ",接住当下这波 " 泼天富贵 "。
换言之,增资不止是兴银理财的强势 " 防守 ",更是积极的 " 进攻 ",目的是抢抓行业机遇,做强自己,增厚业绩。
二、业绩波动,上半年营、利双降
兴银理财增资背后,不得不提的还有承压的业绩。
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2025 年上半年,兴银理财实现营收 18.86 亿元,同比下降 5.23%;实现净利润 12.62 亿元,同比下滑 5.89%。
放宽视线,兴银理财是赛道里少数出现 " 营利双降 " 的选手。
拉长时间轴,兴银理财的业绩并不稳定,且盈利回落态势较为明显。
财报显示,2021 年至 2023 年,兴银理财的营收分别 39.4 亿元、44.24 亿元、38.5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 101.95%、12.28%、-12.97%;净利润分别为 28.29 亿元、30.88 亿元、25.82 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 110.33%、9.16%、-16.39%。

紧接着,在 2024 年兴银理财加大经营投入力度,建设投研一体化、" 三位一体 " 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驱动其业绩有所回暖,营收同比增长 7.04% 至 41.21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4.34% 至 26.94 亿元。
但这一好转迹象并未延续太久,兴银理财多很快又在 2025 年掉头向下。
探幽索隐,或有两重原因。
一方面,行业管理费率普遍下行,不断挤压盈利空间。
今年以来,伴随行业 " 内卷式 " 竞逐,理财公司纷纷打起 " 价格战 ",通过调降管理费率,抢占市场。
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全国性理财公司的平均管理费率较去年同期下降 15%,部分固收类产品管理费已跌破 0.1%,逼近成本线。
以兴银理财为例,上半年持续压降管理费与销售服务费,试图 " 以价换量 ",但这也可能削弱整体利润水平。
另一方面,重固收,轻权益,产品结构单一化,制约 " 恰饭 " 能力。
三、重固轻权,产品短板待补齐
产品结构失衡,是兴银理财业绩下滑另一重因素。
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兴银理财的固收类产品规模达 2.26 亿元,占比超过 98%;权益类产品规模仅 67.32 亿元,占比尚不足 1% — 0.29%。

图源:兴银理财财报
这一局面直观反映出,兴银理财的业务和营收高度依赖固收类产品。同时," 单腿 " 走路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且鉴于固收类产品的利润空间本身比较狭窄,限制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近一年债市震荡调整,使得兴银理财以债券作为主要底层资产的固收类产品短期承压,诸多理财产品破净,即购买这部分兴银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账户出现了亏损。
根据同花顺 iFind、wind 等统计的数据,近一年时间里,兴银理财单位净值低于 1 的产品数量在股份行理财公司里,遥遥领先。
好在,兴银理财已意识到症结所在,并逐步优化产品机构,加大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推动业务体系更加多元化。
比如,公司顺应政策导向和客需布局了多条 " 固收 +" 含权品产品线;在权益资产选择上,红利、港股、价值、成长等多种专属策略理财均衡布局。
兴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嵩曾在今年 4 月的主题演讲中称:" 公司将资产配置和产品布局相结合,通过‘策略产品化、产品策略化’的实践,推动形成更均衡、多元的产品和配置体系。"
总体来看,此次兴银理财股本翻倍,对外彰显了自身更为强劲的扩张实力,但资本只是业务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收益、创新、运营等核心能力上取得突破。
换句话说,增资百亿固然气势如虹,但若产品 " 偏科 " 严重,投资者账户持续 " 飘绿 ",再厚的资本也难筑 " 护城河 "。理财公司终究是靠收益说话:想 " 图谋 " 自己的富贵,先得帮投资者赚到真金白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