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前天
「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ESG作品榜」深度观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熊雨田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国「双碳」目标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媒行业正迎来一场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转型。然而,如何将宏大的 ESG 理念(环境、社会责任、治理)转化为具体的创作实践,如何衡量一部作品的可持续价值,成为行业亟待探索的课题。「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 · ESG 作品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以「传媒作品可持续发展 · ESG 评级模型」(已通过版权审核登记)()为依托,首次对中国内地传媒作品的可持续发展 · ESG 表现进行跨学科系统评估。在此次评选中,电影作为一门集视觉、听觉、叙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展现出在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而在电影领域,过去几年间,灾难影像、女性题材、残障叙事、乡村故事、非遗文化、行业纪实等多元类型作品,不断在商业与艺术、娱乐与思想之间寻求平衡,彰显出中国电影将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从理论框架转化为具象实践的探索智慧。

本文以「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 · ESG 作品榜」为参照,系统分析电影行业在践行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方面的现状、突破与局限,并进一步探讨何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 ESG 型电影」,如何让电影既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选择,更是推动社会观念革新、反映时代议题的关键媒介。

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电影呈现了三维度

电影作品在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的实践中,呈现出从单一社会议题向多维度交叉发展的趋势。

在环境(E)维度,国产电影并非创作单一的环保题材影片,而是将生态保护的倡导理念融入多样化的主题叙事中。例如,参与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 · ESG 作品评选的电影《749 局》以 749 局这一神秘机构为背景,打造融科幻与冒险主题的故事去展现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生态保护问题。虽然电影的主旨是为了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超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但同时电影也达到了传递环保意识的社会功能。

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 · ESG 作品评选的电影《749 局》。图片来源:豆瓣

在社会责任(S)维度,电影最大程度地发挥着塑造社会观念、反映现实问题的媒介功能。在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的思潮推动下,今年来的国产电影更是大举发力,探索能打动特定观众的视听语言艺术,让影片从「单向说教」转向引导「受众批判反思」,以成为推动社会公平、宣导公益与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

作为可持续发展 · ESG 高阶探索者,《好东西》淡化了传统那种依靠矛盾冲突来推进的叙事模式,而是侧重于通过富有内涵的文本对话方式,通过刻画女性处境、代际关系、两性关系等诸多方面来探讨有关社会公平的议题,以「金句」来诠释既定现实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勾勒出一幅两性平等对话、代际相互理解的美好愿景。

可持续发展 · ESG 高阶探索者,《好东西》。图片来源:豆瓣

同样是可持续发展 · ESG 高阶探索者,电影《不说话的爱》则切入聋人群体和听人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歧视及对弱势群体的忽视。主角代表的聋人群体面临来自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的多重压力。电影让观众在被故事打动的同时,去内化一个共识:每个人都应有发声的权利,这不仅是个体自由的体现,也是社会正义的基础。

参评电影《只此青绿》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蓝本,通过舞蹈诗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其传承与创新的鼓励。

在治理(G)维度,国产电影的内容开始关注社会治理和行业治理,推动法制和科学管理的规范化。作为可持续发展 · ESG 成功者,影片《第二十条》围绕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制度展开,通过「公交司机见义勇为被定性为防卫过当判刑」、「高中生制止校园霸凌被冤殴打同学」和「村霸凌辱弱势村民、奸人妻子被反杀」三个案件,深入探讨了正当防卫的认定难题,展现了公平正义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过程的艰难。

可持续发展 · ESG 成功者,影片《第二十条》。图片来源:豆瓣

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议题的同时,影片同时也引发公众对法制治理议题这一公共事务的关注与思考,鼓励公众参与到依法治国理念的维护。

总体来看,国产电影在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的三个维度方面均展开实践。并且,一个作品的 ESG 并未局限在某一单一维度,已经尝试在多维度的交叉呈现。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 ESG 实践仍存在涉及维度不均衡的问题,目前多集中在社会责任(S)维度,核心关注环境(E)和治理(G)维度的作品数量仍然不多。这就是建立「传媒作品可持续发展 · ESG 评级模型」的重要意义。在该模型的引领下,「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 · ESG 作品榜」角逐出来自电影行业的六个代表性作品,为行业启发新的主题倾斜和交叉融合的路径。

「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 · ESG 作品榜」电影榜。图片来源:传媒 1 号

可持续发展 · ESG 实践,电影做到了三步

在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和「传媒作品可持续发展 · ESG 评级模型」框架下,我们认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 · ESG 型电影普遍践行在了三个环节:创作过程融入理念、国内外推广概念、商业带动公众参与。

优秀的可持续发展 · ESG 型电影,首先要在内容层面将价值观铺垫于主题和角色,用鲜明化的形象去表达 ESG 主题,通过多元化的角色刻画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样的情感共鸣,以及多视角的自我反思空间。可持续发展 · ESG 高阶探索者作品《好东西》中,女性角色展现了鲜明且多样的形象。小叶表面洒脱不羁,实则因童年缺爱而自卑;茉莉虽年幼,却表现出超越年龄的自信和清醒。这种跨代际的女性刻画避免了单一化的标签,而是通过她们不同的人格和经历,传递出不同女性面临的不同困境和人生追求。

优秀的可持续发展 · ESG 型电影,叙事视角也应该更丰富更批判。可持续发展 · ESG 成功者《里斯本丸沉没》采集了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当事人的口述历史,涉及 1816 个战俘家庭、255 个渔民家庭,庞大的相关涉事人连同主创团队共同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抢救」,以更全面的视野展现了战争的创伤,能更有力地倡导世界和平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可持续发展 · ESG 成功者《里斯本丸沉没》。图片来源:豆瓣

除了价值观的引领和批判视角的启发,可持续发展 · ESG 型电影还需要在银幕后台的生产机制上实践 ESG 理念,达成电影工业的新生态构建。可持续发展 · ESG 成功者《永不消逝的电波》利用高效虚拟拍摄技术、减少观演碳足迹。同时,电影通过数字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存,保障文化资源再生,真正做到了数字化传承创作主旨。

可持续发展 · ESG 高阶探索者《不说话的爱》在制作环节尽显社会责任。制作方为工作人员提供公平待遇和保险;合理安排拍摄计划与休息期;不定期在休息期组织篮球赛等体育活动。主创团队包含聋人演员,为各类社会群体创造工作机会。在筹备期,制作团队还专门学习了手语,制片手册中也强调了与聋人沟通相处的细则以及「反性骚扰」的条目,尽量杜绝任何形式的歧视。

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电影作品,还需要能在国内外推广知名度,扩大社会议题的探讨范围和深度影响力。可持续发展 · ESG 高阶探索者《出走的决心》上映后,山西省的地方性妇联、山西省社会福利精神康宁医院、山西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研室共同开展了观影沙龙活动,推动电影理念在女性群体中的深度传播与社会对话。

可持续发展 · ESG 高阶探索者《出走的决心》。图片来源:豆瓣

可持续发展 · ESG 成功者《里斯本丸沉没》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高票房和好口碑,也在英国、爱尔兰等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奖项角逐。《Deadline Hollywood》《好莱坞报道者》《泰晤士报》等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及通讯社纷纷进行报道,目前已经在国际社会和外交领域产生巨大反响,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

要保障电影在可持续发展 · ESG 方面的长尾效用,影片的商业化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带动长线的公众参与和商业价值。《好东西》上映后,上海市电影局、市文旅局共同指导的「好爱上海——跟着电影去旅游」系列活动,发起电影票根联动打卡地图上的商户,延伸「电影 +」消费链条,让公众在日常消费实践中,多次加深对电影理念的印象。《出走的决心》则联合出品方之一的同程旅行,探索「旅行 + 文娱」的产业融合,将电影消费者转化为旅行消费者。

可持续发展 · ESG 探索,电影需转变方向

在「第一届传媒可持续发展 · ESG 作品榜」的评审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中国电影从业者对于可持续发展与 ESG 理念的认知已日趋全面,能够在作品内容与传播环节中自然地找到与之契合的表述;另一方面,这种实践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后期匹配」而非「前期设计」,ESG 在更多时候是创作完成后的「阐释项」而非创作起步时的「规划项」。

这种顺序的倒置,导致了 ESG 实践在电影领域呈现出碎片化与浅表化的特征。其结果是,作品难以系统性地覆盖交叉议题,无法进行深度挖掘,更在银幕之外的制作流程与长尾商业转化上留下盲区。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行业缺乏一个清晰的实践框架、一套可供参照的典型范例以及一套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方法论。

因此,中国电影产业的 ESG 实践,亟需一场从「价值附加」到「价值内核」的范式转移。这不仅是技术的微调,更是理念的重塑。我们倡议,推动行业从被动地「套理念」转向主动地「做理念」,构建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行动体系。

首先,在战略层面,必须完成从「宣传标签」到「创作基因」的理念升维。  我们应当重新定义 ESG 与电影的关系:环境(E)不仅是影片的故事题材,更是整个制片流程的伦理准则;社会(S)不仅是内容传达的正向价值,更是贯穿于选角、用工、社区互动中的公平与包容实践;治理(G)不仅是企业的公益行为,更是项目管理与资金运作中的透明与问责制度。

电影的 ESG 图景。图片来源:AI by 传媒 1 号

其次,在支撑层面,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兼具指导性与适配性的「标准体系与工具箱」。理想的解决方案并非一个僵化的评分表,而是一个能够引导不同类型和体量的项目循序渐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建议构建一个「分级指南」,从基础级的合规性要求,如保障剧组权益、遵守环保法规;到进阶级的主动性设计,如采用可持续制片、深度融入议题叙事;再到领先级的典范性创造,如驱动行业标准革新、构建可衡量的社会影响力生态。

同时,配套开发「度量工具箱」,为碳足迹计算、多元化评估、社会影响力追踪等提供切实可用的方法论支持,让无形的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成果。

最终,在执行层面,要推动 ESG 深度融入从「开发、制作、发行到长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  这意味着在开发阶段,便设立 ESG 目标蓝图,并引入「ESG 剧本顾问」机制,从叙事源头规划议题的深度与交叉性;在制作阶段,全面推行绿色制片手册与公平工作保障协议,将理念转化为现场的管理标准;在发行与长尾阶段,则将 ESG 从宣传点延伸为公众参与的平台,通过策划主题讨论、社区活动、衍生公益合作,以及商业消费行为,将影片的影响力转化为持续的社会对话与行动,从而拓展其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边界。

通过理念的重塑、体系的构建与流程的再造,我们有能力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转化为电影行业转型的新机遇。当 ESG 从幕后的考量走向前台的指引,中国电影将不仅能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更能以其自身的运作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面向未来的文化产业典范。这不仅是行业的进化,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媒介功能共创。

1 号结语

中国电影正处于从规模增长迈向质量提升、从市场成功走向价值引领的关键阶段。可持续发展 · ESG 理念不仅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议题视角与美学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指明了更具责任感、更富包容性的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评级模型的完善、行业共识的凝聚与实践指南的落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电影作品能以 ESG 原则为指引来布局实践,不仅在内容上回应时代议题,也在制作、传播、商业中体现环境友好、社会责任与治理规范。让电影不仅是照亮现实的艺术之光,也是推动社会向善、促进文明互鉴的可持续发展力量。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esg 中国电影 艺术 豆瓣 双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