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道总有理
10 月份,各大中端机品牌接连发售新机:iQOO 15、红米 K90、一加 15 ……一周之内出了三款。
这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反弹增长,根据 Canalys 和 Counterpoint 数据,销量同比增长约 4% 至 7%,但增长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两个极端,撑起整个手机市场半边天的中端机,似乎早已失去了增长机会。
然而,这一区间的用户规模却是最大的。
公开资料显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近 10 亿用户中,有 5 亿用户使用的都是价位段在 2k 到 4k 范围的中端机,真我、一加、iQOO、红米、荣耀……各个品牌疯狂拼高性能、高性价比。
而头部厂商在一边追逐高端化的同时,也不忘继续坚守中端市场。
今年 5 月份,OPPO Reno14 面世以来,华为 nova 14 系列、小米 Civi 5 Pro、vivo S30 系列轮番登场。虽然国产手机走到现在,一心想要往苹果的高度上靠拢,但实际上,去年一整年,国内市场上市新机型大多数仍是中端机。
当一部部中端机接踵而至,这一赛道的压力前所未有。
" 性价比 " 不再是增长动力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当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高端化趋势与消费者价格敏感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全球手机市场中,600 美元以上的市场份额一路从 11% 提升至 28%。
但另外一方面,Counterpoint 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为 356 美元,约合 2594 元人民币。新浪科技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 7 成的用户明确表示不接受手机涨价。
消费市场这边的表现更为明显。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 Q4 旗舰机销量同比下滑 8%,而中端机型(2,000~3,500 元)则增长 12%。
一边是高端手机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一边是消费者对手机消费的升级迟迟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略显荒诞的对比直接倒逼厂商将竞争焦点集中在 2000-3500 元中端市场,这也间接导致性价比这一推动中端机增长的主要动力,正逐渐失效。
以 2024 年为例,中国市场的上市新机型高达 396 款,中端机占据大多数,仅 11 月 25 日到 12 月 5 日,已有 vivo S20 系列、REDMI K80 系列、OPPO 旗下 Reno13 系列,荣耀 300 系列、iQOO Neo10 系列……
但密集的产品迭代并未带来真正的差异化,反而催生了严重的性能过剩与同质化。
据悉,截至目前,2k+ 价位段的轻薄设计、卫星通信、AI 护眼、拍照音乐游戏等曾经的核心卖点,基本成了中端机的标配,甚至连价格 " 差异化 " 都不复存在。比如今年 2599 元价位段里,就有红米 K90 标准版、一加 Ace 6、iQOO Neo11。
当所有品牌的中端机都具备相似的参数与功能,定价上也没有拉开距离,可想而知,消费者很难通过对比做出选择。
其次,价格战的白热化进一步消解了中端机的性价比优势。
时至今日,中端机市场呈现出 " 降价内卷 " 的态势,当初荣耀 300 系列、vivo S20 系列及 iQOO Neo10 Pro,起售价较上一代分别下降了约 400、300 及 200 元。辅之国补大潮,性价比竞争空前激烈。
数据显示,2025 年天猫 618 第一阶段,有超 2000 款手机支持天猫 618 优惠与国补叠加,补上加补,低至 5 折起,覆盖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三星、一加等主流手机品牌,一些中端机型的价格与上市时相差甚远。
到了双 11,补贴消费继续。据悉,vivo X200 系列、iQOO Neo 系列等机型在 " 双十一 " 期间预计降价 10%-20%,iQOO Neo10 等性价比机型在 618 期间一度降至 1571 元。种种迹象,让中端机彻底陷入了尴尬的竞争格局。
另外,高端阵营降价成为挤压中端机的关键一击。
原本依托性价比立足的中端机,在高端机放下价格门槛后,其核心竞争优势被进一步瓦解。消费者无需多付高价便能触及高端配置,自然分流中端机潜在用户,让本就承压的中端市场雪上加霜。
比如,华为 Mate 70 系列、Pura 70 系列等旗舰机型在 " 双十一 " 期间预计降价 1000 元以上,部分机型如 Mate X3 折叠屏最高降价达 4000 元。iPhone 16 Pro 在今年 618 首次纳入国补范围,直接推动 Apple 5 月交易额环比激增近 200%。
双 11 期间,苹果的上一代产品 iPhone 16 系列降幅超过 20%,iPhone 17 标准版售价保持 5999 元起(256GB 存储),叠加国补后价格下探到 5499 元。不可否认,这一价位直接侵入了国产厂商腹地,中高端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早在去年三季度,苹果的降价就导致国产厂商 3000-5000 元主力机型出货量环比下降 7%。2025 年 10 月前两周,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 11%。其中,苹果 iPhone 的销量同比增长 29%。
存量时代下,中端机的性价比根基遭多重因素合力瓦解。
同质化竞争让产品难以形成独特价值;无序价格战压缩利润与价值空间;叠加消费需求降级,用户更倾向低价实用选择,或者被降价的高端机吸引……三者相互作用,中端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游戏之外,各卷需求
坦白来讲,即使没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中端机品牌在整个手机市场上的处境也不会太好。这一价位区间的消费群体本来就缺乏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其核心诉求既想要性价比,又追求同价位上的 " 极致满足 "。
从 Redmi、荣耀、iQOO、真我 realme 等品牌靠机海策略、性价比起家,到承接旗舰技术下放打造 " 次旗舰 ",中端机的初代竞争逻辑其实已经被消耗殆尽,如今,这一市场上的品牌需要集中放大个体长处。
比如今年 10 月份,iQOO 15、红米 K90、一加 15 不约而同地将新机看点聚焦在游戏上。
在游戏赛道上不是没出现过手机品牌大混战。
自 2017 年以后,在《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一系列国民爆款游戏带动下,以雷蛇的 Razer Phone 为首,小米投资的黑鲨、中兴的红魔、华硕的 ROG、vivo 的 iQOO、OPPO 的 realme、联想的拯救者游戏手机先后发布。
然而,专门的游戏手机并未借此站稳脚跟。值得注意的是,中端机普遍融入电竞优化、旗舰级性能等游戏相关配置,一些品牌的成绩还算可观,比如荣耀 GT Pro 主攻电竞赛道,首销即斩获全平台 3-5K 档位销量冠军。
无独有偶,10 月 27 日,一加宣布继续深耕游戏性能赛道,数据显示,一加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 36.7%,是所有品牌里面增速最快的,有大量的用户来自异品牌,预估一加年内整体增速有望达到 50%。
《2024 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显示,我国电竞用户规模已高达 4.9 亿,其中 "Z 世代 "(1995 年至 2010 年出生的一代人)占比较高。游戏手机用户呈现年轻化(18-35 岁占比超 72%)、高活跃度的特征,平均换机周期仅 18 个月,显著短于普通智能手机用户的 24 个月。
而当前,国产手机疯狂抢夺年轻人,小米与 OPPO、vivo 截至 2025 年 6 月份,在 24 岁以下用户占比方面分别达到 35.2%、32.8%、40.7%,同比分别增长了 5.3%、3.2%、4.8% ……
具体来看,一加锚定了 18-35 岁高活跃游戏用户群体,并成功撬动了异品牌的用户迁移,这也暗示了手机厂商需要将细分功能延伸至更多需求场景,通过放大对应长板,实现与目标用户的深度绑定,跳出同质化内卷。
除了游戏,这届年轻人还需要什么样的中端机?社交影像、长续航、AI 实用……似乎都是答案。
有意思的是,旗舰级技术的下放让大部分手机厂商具备了打造长板的能力,拍照算法、旗舰处理器、高硅电池等技术的普惠,使得中端机早就脱离了从前的性能将就,在追求 " 面面俱到 " 的同时,聚焦单一赛道也未尝不可。
更重要的是,端侧模型的精简以及芯片算力的升级将进一步助推 AI 手机向中端价位段渗透。
Counterpoint 发布数据显示,预计从 2025 年起,Gen AI 功能将逐步普及至中端价位机型,59% 的人计划在一年内升级到 Gen AI 智能手机,在 2027 至 2028 年连入门级的智慧手机也会具备生成式 AI 技术。
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细分功能为中端机打开的破局窗口,很快便沦为新一轮内卷的竞技场。当 Gen AI 技术加速向中端价位渗透、影像优化与长续航成为标配级争夺点,各品牌纷纷扎堆热门细分赛道,曾经的差异化长板会快速被同行复刻追赶。
就像当年 " 水桶机 " 一样,中端机在跳出旧循环后,又迅速陷入了新漩涡。
怎么走出 " 利润困境 "?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延续稳健增长态势,手机产业作为核心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我国智能手机产量达 8.81 亿台,同比增长 1%。
然而,这份增长并未转化为市场的盈利红利,具体来看,2025 年上半年,不少手机厂商利润暴跌:
7 月份,三星电子发布财报显示,4 月至 6 月营收达到 74 万亿韩元,同比基本持平,环比下降 6.49%。同期公司营业利润同比减少 55.94%。国内这边,上半年,华为净利润 371.95 亿元,同比下降 32%。
范围再扩大一点,中低端阵营的利润起伏更甚:
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 12.1% 降至 11.5%,上一季度的毛利率为 12.4%。传音今年 1-9 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95.4 亿元,同比微降 3.3%;归母净利润则大幅缩水至 21.5 亿元,同比暴跌 44.97%;扣非净利润进一步下滑至 17.3 亿元,跌幅扩大至 46.71%。
一加自并入 OPPO,只见销量,盈利一直是个谜。早在 2022 年,一加甚至公然表态,未来三年为做好产品,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可以为 0。似乎,始终雷打不动在赚钱的只有苹果,第四财季,苹果净利润为 274.66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47.36 亿美元相比增长 86%。
2025 年,手机厂商为何利润大降?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进一步解释毛利率下滑原因,称今年整个内存市场价格的上涨比预期要高得多,加上建筑材料出口管制。同时,一加的李杰也表示当前手机行业面临上游零部件成本上涨:" 目前大幅涨价的是内存,其他零部件则呈现阶段性波动。"
事实也的确如此。
新京报报道显示:存储芯片涨价已覆盖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NAND Flash(闪存)全品类,涨价趋势从二季度延续至今。
TrendForce 集邦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低端智能手机仍主要使用 LPDDR4X,随着美、韩系将于 2025 至 2026 年间减少或停止供应 LPDDR4X,第三季 LPDDR4X 合约价涨幅随之扩大,价格季增 38%-43%。
NAND Flash 市场同样承压。受 AI 需求增长带动,数据中心对 NAND Flash 的存储需求上升,TrendForce 预估 2025 年四季度 NAND Flash 各类产品合约价将全面上涨,平均涨幅达 5%-10%。
面对层层压力,高端机尚且能用溢价来勉强维持局面,中端机要怎么走出利润困局?
厂商首先想到的也是涨价。比如 10 月 23 日的红米 K90 系列,K90 标准版起售价 2599 元,比上一代 K80 的 2299 元起售价上涨了 300 元,但是中端机的受众群体本就对价格格外敏感,手机发布一天后,引起广泛争议。
无奈之下,卢伟冰通过微博宣布,决定将 K90 标准版 12GB+512GB 版本在首销月内直降 300 元,价格调整为 2899 元。同一天,雷军回应了小米 K90 手机定价问题:" 内存涨价实在太多,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这份诚意。"
涨价会导致用户流失,不涨价又难以消化成本,这大概是中端手机最直白的处境描写。
那么,除了涨价,厂商到底要如何应对?
小米这边,计划聚焦芯片、OS 及 AI 三大领域的长期投入,通过技术壁垒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摆脱对硬件堆料的依赖,并优化产品结构,避免全系列低价竞争。而一加则要扩大用户规模,来分摊研发与定制成本,在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同时,提升整体毛利水平。
诚然,中端机夹在成本暴涨与用户价格敏感的夹缝中,涨价是争议,不涨是亏空,无论是技术投入与规模扩张,都像是在高空钢丝上寻找平衡。但愿中端机的未来,还能更明亮一点,毕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高端机。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