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深度研究员 5小时前
靠 AI,企业怎么才赚钱?IBM CEO:先别迷信技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不是 AI 强不强,而是你准备得够不够

IBM 首席执行官 Arvind Krishna 在采访中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AI)在企业中发挥价值的独特见解,强调 AI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组织结构的彻底重构。他提出,企业不应将 AI 视为简单的工具,而应视作团队中的一位 " 员工 ",这意味着必须为其明确岗位职责、重新设计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落地。Krishna 指出,AI 的回报不应聚焦于节省人力成本,而在于提升生产力和创造更大的产出,并透露 IBM 计划通过 AI 和自动化在 2025 年底前实现年化 45 亿美元的生产力提升。

AI 能帮企业省下多少钱?

这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但在大多数企业里,答案往往模糊。部署 AI 之后,却很少有人能明确说出:它真正带来了什么价值。

但 IBM CEO Arvind Krishna 在最近专访中给出的答案简单、明确:

IBM 预计,到 2025 年底可实现年化 45 亿美元的效率节省。

这是他在与《引爆点》作者 Malcolm Gladwell 对谈中透露的数据。

但相比这个数字,他更关注三个本质问题:

AI 是不是你的员工?你的组织结构跟得上 AI 吗?真正能落地的 AI 商业模式是什么?

省不省钱,创造多大的价值,不在模型有多强,而在你有没有用新的组织方式去迎接它。

第一节|AI 不是工具,是员工

AI 是工具,这是很多企业负责人脑子里的定式思维。像当年引入 ERP、CRM 一样,采购一套系统、部署上线,然后等着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但 Krishna 表示,这样的思路,很容易让 AI 项目停留在表面,难以落地。

我们不是把 AI 当成工具,而是当成组织里的一位员工。

—— Arvind Krishna,IBM CEO

这句话,是整个对话的中心思想。

那既然是员工,就要给 AI 安排岗位,明确职责,就像对待一个新同事。

他说,IBM 在自己内部用了很多 AI 工具,但不是交给 IT 部门去装软件,而是让业务团队直接参与、把 AI 融入流程。

" 我们用 AI 帮开发者提高效率,现在已经提升了 30%-45%。但这不是因为模型强,而是我们自己先重构了工作方式。"

换句话说,不是用 AI 写代码,而是让 AI 变成开发团队的一部分。谁提需求、谁写 prompt、谁判断产出、谁整合结果,这些都提前明确下来就像为 AI 设定了一个岗位说明书。

他提醒大家别掉进一个坑:很多公司在 AI 上花了很多钱,但组织结构、职责流程、激励方式一点没变,然后发现 AI 不起作用。这并非模型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如同招聘了一名新员工,却未明确其工作职责,导致其工作产出无法融入现有工作流程,难以形成价值闭环。

Krishna 的建议是:

" 如果你只是把 AI 当成一个外部采购的工具,那它的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工具层。但如果你把它放进组织中,把它看作团队成员,它才会真正释放出价值。"

对他来说,AI 项目的第一步不是写代码,而是改流程;不是挑模型,而是安排好谁负责什么。

归根结底,组织不变,AI 再强也白搭。

第二节|做好一件事,全公司配合

在很多企业里,AI 项目一启动,第一反应是加人、投钱、堆资源。搞一个 AI 小组、成立创新部门、招几个数据科学家,然后等着看结果。

但在 Krishna 看来,这种做法常常走偏。他的做法,是全公司只推进少数几件事,其他人都为这几件事服务。

在这场访谈中,他提到:OpenAI 成功的一部分,是他们把所有人集中在一条主线上。这点我们也一样。

"IBM 不再做十个方向的 AI 项目,而是聚焦三四个最核心的。"

这背后,不是精简人手,而是重新安排每一个人该负责什么,围绕主目标组织资源。

这种聚焦战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Red Hat,一家企业级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

2018 年,Krishna 拿出一个被普遍质疑的提案:IBM 要以 340 亿美元收购开源软件公司 Red Hat。当时连内部都难以接受,股价一度大跌 15%。但五年后,这成为 IBM 被普遍认可的最成功战略之一。

Red Hat 做到的,就是提供一种跨平台的通用能力,让客户能在任何云平台、任何系统上统一部署。而这,也成了 Watsonx (IBM 发布的企业级人工智能与数据平台)的设计基础。

他认为:

"Watsonx 不是为了展示 AI 的能力,而是为了助力客户实现规模化落地。我们先自己用,再交给客户。不是让客户试错,而是用我们自己的经验给出确定性。"

也就是说,IBM 在内部先用 AI 做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文档总结,流程跑通之后,才作为服务给客户使用。

而这个 " 先自己用 " 的过程,就是让业务团队直接参与,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 AI 流程中的角色。

Krishna 说:成功不是因为你有 AI 部门,而是因为你全公司都知道 AI 应该干什么。

Red Hat 让 IBM 从产品公司变成平台型企业;

而 Watsonx 让这个平台从能用变成可复制。

这中间,没有用更大团队压过对手,也没有依赖更强模型。他们只是让每个人都为核心目标服务,而不是各做各的 AI。

第三节|AI 回报看产出,不是省人

当许多企业在讨论 AI 投资时,最常见的第一问是:能不能省掉一些人?

但 Krishna 给出的回答,完全相反:

AI 成功,不是看你节省了几个人,而是看你能不能产出更多。

他多次重申一个观点:AI 的作用,不是替代人,而是让原本做不完的事变得可完成。

举例来说,IBM 在内部部署 AI 最早的场景,并不是为了精简人员,而是为了释放开发者、运营团队、服务团队的时间,让他们能完成更多任务,完成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具体来说:今天如果企业的客户服务还和 10 年前一样,那你已经落后了。如果你没有用 AI 帮开发者提升 30% 的效率,甚至 70%,那你就没跟上。

换句话说,不是裁人,而是让人干得更快、更好。

IBM 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重新审视回报这两个字。

很多人以为回报等于节省成本,Krishna 则转换了视角:你有没有创造新价值?

他举了个例子:

" 今天我们每周都会用 AI 训练文档系统、更新知识库,不是出于盲目跟风,而是为了让每一个服务人员都能更快响应。"

AI 如果没有连接到具体业务结果,只是省了几个人工时,那不叫成功。

他还指出一个关键误区:很多企业追着最先进的大模型,但忽视了部署效率。我们可以用更小的模型完成任务,甚至效果更好,因为目标明确、场景清晰、训练数据贴合。

大不是价值,准才是。

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用这些效率,撬动更大的产出。

AI 的价值,不是让人变少,而是让人做得更多。

第四节|CEO 的判断,不靠拍脑袋

说到这,一个问题自然浮现:Krishna 怎么判断哪些 AI 投资能带来产出?他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主持人问他:你怎么判断 Red Hat 收购是对的?

Krishna 的回答非常务实。他说:我们不去追赶别人,而是问自己 " 有没有一条我们能站稳的差异化路线?我们追不上别人,那为什么还要在他们已经领先五年的方向上继续烧钱?"

他观察到,当时很多科技公司都在争抢云基础设施。但大多集中在同一条路线上。而 Red Hat 的价值,在于它的中立性和可复用性,这是别人没走但客户真的需要的一条路。

Krishna 的判断力,并不是来自某种灵光一现的预判,而是一种组织思考法:他会主动找到 CFO、人力负责人、客户、产品线的人,一起讨论,反复推演。

" 我不是财务背景出身,但我愿意反复问 CFO:这个账怎么看?这个项目如果失败,代价是什么?"

他说:

" 我学判断,不是看书,是在组织里问人。我会主动去找人说:这件事我不懂,你给我解释一下。"

他不在意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在意的是能不能把各种专业知识整合成一个更全面的判断。

所有大决策,他都会先找十几个人聊,先提风险,再看有没有人能破题。如果没有,他就压一压;如果有人能提供新角度,他就再往前走一步。

" 我不需要他们都认同我,只要他们能告诉我我没看到的地方。"

这就是他说的 " 判断网络 ":你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百人的判断网络;在企业外部,也建立一百人的判断网络。

Red Hat、Watsonx、量子的成功,都源于这种集体判断力。

结语|不是 AI 强不强,而是你准备得够不够

AI 是工具还是员工?是省成本还是放大能力?

Krishna 的回答都指向同一个判断:

AI 的成功,不在模型,而在架构;不靠功能,而靠协同。

IBM 能实现年化 45 亿美元的生产力提升目标,不是因为构建了多高的技术壁垒,而是因为它敢于从流程、岗位、平台到底层组织逻辑全部重构。

Krishna 没有讲产品路线图,讲的是怎么把人、流程与工具,关键在于为 AI 的产出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其真正落地。

今天的很多企业不缺模型、不缺预算,缺的是驾驭 AI 的全局意识。

答案不在技术有多强,而在组织准备得够不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ibm 人工智能 首席执行官 自动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