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美股科技巨头估值屡创新高,市场对 AI 过热迹象的担忧与日俱增。而近期,OpenAI 天量 IPO 的传闻,更是将这种担忧推向了顶峰。
据路透 · 社报道,OpenAI 最早可能在 2026 年前后提交上市申请,目标募集资金可能超过 600 亿美元,估值更是高达 1 万亿美元。若真的兑现,那么 OpenAI 将成为美股史上规模最大 IPO 之一。
在市场为这场 "AI 淘金热 " 欢呼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正在敲响警钟:历史上的 " 巨无霸 IPO" 往往伴随着市场见顶的 " 魔咒 "。这迫使投资者必须冷静审视当前美股的估值,警惕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的幽灵重现。
那么,历史上的 " 巨无霸 IPO" 是否真的对泡沫行情有指示作用?目前美股市场存在 AI 泡沫吗?
" 巨无霸 IPO" 魔咒
从历史复盘看," 巨无霸 IPO" 的出现确实对市场有一定的风险警示作用。这背后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最直接的影响是 " 巨无霸 IPO" 会出现强大的虹吸效应,迅速抽干其他板块的血液。当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涌向巨无霸公司时,容易引起市场结构性 " 失血 ",从而加剧整体市场的波动。
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牛市尾声的 " 情绪透支 "。" 巨无霸 IPO" 通常出现在市场情绪极度乐观时期,这种时期投资者风险偏好高、对公司基本面的容忍度好,愿意为企业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增长预期提前买单。而具备这些特征的时期通常为牛市尾声,天量 IPO 的出现则可能加剧市场资金的枯竭,引发市场情绪的反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2007 年 A 股市场著名的 " 中石油魔咒 "。
2007 年 11 月 5 日,中国石油 IPO, 募集 668 亿元,占当时 A 股总市值的 0.23%。首日市值高达 8.05 万亿元,占当时 A 股总市值的 25%+。
其 10 月底的申购冻结资金更是高达 3.3 万亿,而当年居民银行存款还不到 17 万亿,足以展现出市场对其近乎疯狂的追捧。
事实上,在此之前,建设银行和中国神华两家巨无霸就已经陆续登陆 A 股市场,募资金额分别为 580 亿和 660 亿元,三家巨头合计募资规模达到 1914 亿元,占当年 IPO 总额的 43%。
巨无霸的扎堆上市,恰逢宏观环境转向的关键时点。2008 年海外次贷危机爆发叠加国内货币政策收紧,市场情绪开始逆转,而中石油等巨无霸在短期内吸纳了天量资金,直接加速了市场资金的撤离。
在此背景下,上证指数从 6124 点的历史高位一路暴跌至 1664 点,跌幅超过 70%。中石油等巨无霸股价更是一泻千里,使得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图:2007 年巨无霸 IPO 扎堆上市市场暴跌 数据来源:wind,36 氪整理
2015 年国泰君安的 IPO,再次印证了这一魔咒。
6 月 26 日,国泰君安 IPO,募集金额达 300.58 亿元。虽然规模不及中石油,但其上市时点恰好对应 A 股新一轮牛市高点,在市场情绪极度膨胀之下,其巨额的募资依然对脆弱的市场造成了流动性抽血,加速了大盘的下跌。
上市当月,大盘见顶 5178 点后一路下跌,到 2016 年初跌幅接近 50%。同时,国泰君安在 7 月 1 日创下 37.30 元峰值后,此后始终没有突破当年高点。

图:2015 年国泰君安上市市场暴跌 数据来源:wind,36 氪整理
相比 A 股,美股的 " 巨无霸魔咒 " 似乎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美股市值规模更大且交易活跃 ,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市场能够消化大型 IPO,降低其对大盘的冲击。
但从复盘来看,天量 IPO 仍然存在结构性警示作用。2021 年 Rivian Automotive 的上市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为电动汽车新贵,Rivian 募资超过 137 亿美元,开盘后股价飙升,市值一度突破 1000 亿美元,超过了通用汽车等传统巨头。相比之下,特斯拉 IPO 时的募资规模仅为 2.26 亿美元,估值不到 20 亿美元,这无疑体现出了当时资本对电动汽车的空前追捧。
从背景看,2020 年疫情后,正值美联储超级降息周期,市场充斥着大量的流动性,推升了对于科技成长股的偏爱。这种背景下,Rivian 这种尚未盈利、但前景广阔的成长股,被赋予 " 下一个特斯拉 " 的期待。
但 21 年底,美联储加速 Taper 并暗示加息,市场情绪转向,高估值、高风险的科技成长股首先被抛售。在上市不到一周后,Rivian 股价连续暴跌,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
而 Rivian 的暴跌也被市场视为科技成长泡沫破灭的信号,加速了资金的结构性调整,导致纳斯达克整体的回调。

图:Rivian 上市后纳斯达克调整 数据来源:wind,36 氪整理
综上所述,无论是 A 股还是美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巨无霸魔咒 "。但事实上,天量 IPO 警示的并不是公司本身,而是其背后隐含的极端市场行为和不合理的估值结构。

图:美股巨无霸 IPO 上市后市场表现 数据来源:wind,36 氪整理

图:A 股巨无霸 IPO 上市后市场表现 数据来源:wind,36 氪整理
无论是中石油的疯狂或是 Rivian 的盲目乐观,都是牛市后期市场非理性情绪达到顶点的一种标志。在这种时期,市场经历了长期上涨后,投资者盲目自信,认为股市是只涨不跌的神话,风险偏好明显升高,所以对于基本面和高估值的容忍度提升。
而对公司和发行机构而言,牛市后期市场流动性充沛、估值倍数高,其也更愿意在去博取一个好的套现价格。这是巨无霸 IPO 更容易出现在牛市尾声的根本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 " 巨无霸 " 上市导致了牛市行情终结,不如说,牛市尾声市场非理性的繁荣催生了巨无霸的出现。而这些巨额 IPO 的虹吸效应又间接强化了资金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了整体行情调整、加速市场去杠杆化力度,最终引发连锁反应,呈现出牛市行情的终结。
AI 泡沫来了吗?
在经历了数年的 AI 热潮和持续新高后,投资者对美股泡沫产生担忧,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结构性指标的历史对比。
(1)从股市的拥挤度上看,目前美股 AI 概念上拥挤程度显著上升,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数据显示,过去 15 年间,美股持续跑赢全球市场,目前其市值已占据全球股市总规模的 60% 以上。而在美股内部,前五大科技公司市值总和已超过欧洲斯托克 50 指数、英国、印度、日本和加拿大的总和,占据全球公开股票市场约 16% 的份额。

图:美股市值占据全球主要规模 数据来源:高盛,36 氪整理
(2)估值和巴菲特指标也指向泡沫存在的可能。目前美股前五大巨头的平均市盈率约为 37 倍,显著高于标普 500 指数的历史均值。
同时,从巴菲特指标(美股总市值占美国 GDP 的比率)看,当下巴菲特指标比率为 225% 左右,高于 200% 的投机临界线,甚至比 2000 年互联网泡沫顶峰 180% 的水平还要更高。
因此,无论是急剧攀升的估值水平还是巴菲特指标等关键参考,均指示着美股目前确实存在 AI 泡沫化的迹象。
但同时,相比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这一轮 AI 行情主要由科技巨头所主导,过去几年其估值扩张也伴随着业绩的增长,且未来业绩兑现的支撑性更高。因此相比来看,目前 AI 科技股的绝对估值水平虽然攀升,但相对水平仍明显低于泡沫时期,这也是一些卖方认为 AI 泡沫并没有形成的关键参考。

图:标普 500 预期 PE 历史对比 数据来源:高盛,36 氪整理
(3)从市场的证券化程度和资金结构看,AI 债务融资的显著增加也带来一些风险警示。尤其是围绕 OpenAI 所展开的巨额供应商融资,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电信供应商互购设备极为相似。
2000 年市场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预期升温,催生了大量初创电信运营商。当时的行业龙头朗讯科技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并维持其高速增长的 " 神话 ",向其客户提供巨额贷款或担保,而这些客户必须用这笔资金来购买朗讯的电信设备。巅峰时期,这种供应商融资规模一度超过 150 亿美元。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全球电信公司大幅削减资本开支,朗讯业绩随即暴跌,巨额贷款变成不良资产,公司陷入亏损,股价也暴跌超 90%,成为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代表。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规模巨大的供应商融资,非常依赖后续 OpenAI 的业绩兑现。如果其商业盈利达不到预期,其对供应商的采购承诺将无法兑现,届时,供应商的巨额订单可能变成不良资产,对业绩产生负面冲击,引发广泛的连锁反应,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图:围绕 OpenAI 的供应商融资内循环 数据来源:高盛,36 氪整理
综合来看,虽然部分指标已经显示出美股 AI 泡沫化的风险提升,但相比 2000 年,本轮行情在龙头主导和业绩支撑方面更具韧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的准入门槛,弱化了泡沫的破裂风险。
尽管如此,但如果 OpenAI 这种天量 IPO 真的如期而至,特别是总价值飙升至超过其未来潜在现金流时,那么可能会成为触发市场风险偏好逆转的催化剂,届时 AI 泡沫或许将真的到来。好在奥特曼在最新的采访中再次表达了没有 IPO 时间表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的担忧。
不管怎样,在新的潘多拉魔盒没有开启前,对投资者而言,保持警惕、强化多元化配置以分散潜在风险,或许是目前更明智的选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