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漫
编辑|李勤
11 月 5 日,发布完物理 AI 战略后,何小鹏一夜没睡。网上因为小鹏的 IRON 机器人吵疯了,有人说小鹏展示的机器人是真人穿衣服假扮的。
为此,何小鹏今天早上又专门录了条视频澄清——他笑着念完一条评论," 走路比特斯拉的机器人都丝滑,不可能,肯定是人(扮演的)",然后走到机器人身后,拉开拉链,露出机器人背部的散热器,让机器人又走了一圈。
这场技术演示已经比何小鹏料想到的最好效果还要好了。很多中国车企都在说自己要成为一家 AI 公司,但先把东西亮出来并让人记住的是小鹏汽车。
在何小鹏看来,未来大模型会成为 " 物理 AI 世界的操作系统 ",也是一切物理 AI 应用的基础。
小鹏在本次科技日上也推出了首个量产物理世界大模型 " 第二代 VLA",去掉了语言这一中间转译环节。按照何小鹏的说法,第二代 VLA 既是动作生成模型,也是理解和推演的物理世界模型。
小鹏正在尝试让机器逐步拥有理解、交互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这些底层技术的探索都将落到智能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
这些都是现在科技领域最时髦的叙事。马斯克近几年经常强调特斯拉是全世界最强的物理世界 AI(能理解现实世界并与之进行交互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特斯拉已经大举投入 Robotaxi 和人形机器人,近期还透露将推出飞行汽车原型机。
小鹏叙事框架和特斯拉差不多,但又不完全一样。
何小鹏在会后交流中提到,小鹏的生态更开放,这跟特斯拉是有区别的。它将与阿里高德地图合作建设 Robotaxi 出行网络。这样做的好处是,小鹏汽车的每条支线都可以独立验证商业可行性,也能随时重组资源,降低财务负担。
经历了长达两年的调整期,小鹏汽车的交付量重回增长轨道——连续两个月突破 4 万台。阶段性的财务安全感,让何小鹏重新拥有了 " 讲更远故事 " 的底气。
" 小鹏为什么一直都不太相信,只是把一个车做得越大、越漂亮、越便宜、越高质量就能够胜利,这只是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何把硬件做好很重要,是基础,但还需要把软件做好。"
物理 AI 的故事固然性感,但今年从小鹏、小米到理想汽车,连续发生的质量召回事故,也无不在警示这些企业掌舵人,汽车的工业逻辑和固有属性,并未发生改变。在做一件可靠的汽车产品这件上,仍然需要如履薄冰。
即便行业热捧的 Robotaxi,其落地还面临一系列法规和技术难题,也没有人证明这一商业模式能赚钱并产生规模效益;机器人则是一个更遥远的故事。
小鹏拥有和特斯拉类似的技术布局,这为小鹏留下想象空间和可能性,不过它还需要持续证明它有足够的造血能力,来支撑它像特斯拉这样持久投入物理 AI。
以下是 36 氪汽车等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交流,内容经编辑:
问:小鹏造机器人为什么坚持要做高度拟人化?高度拟人化对应着非常高的投入成本,小鹏汽车怎么做权衡和取舍?
何小鹏:我认为未来高等级的机器人有不同形态,但是拟人的机器人有三大好处——
第一,机器人要想做得聪明,不能用规则,要用 AI 驱动,而只有从人类世界可以学到最多的数据。
第二,这个世界上的多数场景,例如家庭、工厂,都是为了人去使用而去设计、建造、运营,越拟人越容易适应这个世界。
第三,从购买的角度来看,拟人的机器人更容易让人有亲和感,就有可能卖得很多,买得多更容易实现规模化,有了规模化成本就更低,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问:小鹏的新一代机器人与汽车在零部件上的复用比例达到多少?
何小鹏:我没有精确的答案,但是很多工艺是一样的,比如说感知、域控制器,AI 软件有 70% 是一样的,但机器人的关节、皮肤在汽车零部件上是没有的。
问:小鹏希望在物理 AI 业务与汽车营收的占比达到多少?
何小鹏:汽车在全球是十万亿美金的市场,一年生产 9000 万台车,我个人认为机器人是 20 万亿美金的市场,当然这可能需要 10 到 20 年的时间,不会那么快。
汽车的发展很多时候是偏低曲线的线性,因为汽车跟强安全监管相关、强政策相关,但机器人如果过了技术和产品的拐点会是一个非常高速度的增长。
我没有想过十年后我们一年能卖多少机器人,但我认为肯定应该超过汽车。
问:很多 Robotaxi 公司其实还没取得盈利,小鹏汽车在推进 Robotaxi 计划的时候怎么确保有盈利,在商业模式上和其他 Robotaxi 公司有什么不同?你又如何看待和他们的竞争?
何小鹏:小鹏可能是一个不一样的 Robotaxi 公司,我们做了前装量产的车,我们考虑的逻辑不是技术先行,而是做的事情有没有商业价值,有没有用户价值,能不能形成技术拐点,政府和社会是否会接受。
小鹏还会推出 Robo 智驾版本车型,面向 toC 销售,可以大幅度分摊 BOM 成本(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采购、制造和组装过程中的关键成本组成部分)和研发费用;另外,小鹏的 Robotaxi 和小鹏汽车又可以分摊 BOM 和研发费用,这两项费用比其他公司天然拥有百分之几十甚至几倍的优势。
另外我们不需要高清地图,不需要扫街,不需要激光雷达,我们更像一个物理世界的人去思考,所以具备更广度、更泛化,不需要部署费用。
我非常坚信,未来四个轮子的交通工具一定是共享和私享的组合,我不认为所有的车都会变成 Robotaxi。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鹏在 Robotaxi 选择提供 " 工具箱 ",有车有软件,有 SDK 的接口,我们开放出来给各个国家各个区域的合作伙伴,我们开放能力,他们买我们的 Robotaxi 去运营。
问:小鹏 Robotaxi 为什么率先和高德达成全球生态合作?
何小鹏:因为高德以前是我们管的,这个是老东家。第二,高德是中国非常大的出行生态平台,所以他来运营,我们提供工具箱,我觉得这符合两家的战略定位。
问:小鹏在发布会上提到明年会推出三款 Robotaxi 车型,这三款车型的差异在哪?
何小鹏:价位不同,我们在不同的价位有不同的 Robotaxi 车型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另外还有 7 座版本、6 座版本和有 5 座版本,暂时只透露这些,这三款车型支持不一样的 Robotaxi 需求。
问:为什么发布会现场没有提到 L3,直接面向 L4,L3 产品的进展是不是卡在这个法律法规上?
何小鹏:我认为将来一个是 L2,一个是 L4,没有 L3,因为 L3 既不 L2,也不 L4。
问:小鹏第二代 VLA(Vision-Language-Action) 真的完全去掉了 "L" 吗,还是转换成了其他形式的 token?
何小鹏:我们是 V+L,我们没有转换成人类的语言和格式,而是变成了物理世界的新语言,它不是一个人类可见可认知的语言,效率很好,更丰富;第二,它能够中间在 decoding(解码),我们完全可以推导中间的过程,例如为什么他明明该往左,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这些我们都已经在物理世界模型的评测里做到了。
问:小鹏汽车科技日发布会上在不同的载体上应用 Physical AI(物理 AI),你们对以后对 Physical AI 应用场景和载体还有什么样的设想?另外,中美科技竞争越演越烈,你觉得在 Physical AI 领域的话,中美之间那一方更具有发展优势?
何小鹏:先发展的公司优势会大一点。今天的 Physical AI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First-mover 优势(先动优势),在过去的物理世界看不到,在地球世界也看不到。将来数据是最重要的保障,我们看到最近几个月数字世界很多大模型公司的进展变慢,我认为根源不在于算法,不在于模型,不在于算力,也不在于电力,在于数据。
在 Physical AI 里面,我认为谁都有机会,核心是谁能够先行把这个做好,谁能够有好的工程能力,是好的落地工程代表,工程化之后需要好的体验,更好的服务,这是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小鹏一直都不太相信,只是把一个车做得越大、越漂亮、越便宜、越高质量就能够胜利,这只是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何把硬件做好很重要,是基础,但还需要把软件做好。为什么我在科技日上说了近 2 个小时的 Physical AI,如何把物理的世界跟数字的世界有机的结合且满足客户体验,我认为 Physical AI 的涌现才刚开始。
问:特斯拉近期也在探索飞行汽车,特斯拉和小鹏可能是全世界业务重合度最高的两家公司,那么,小鹏跟特斯拉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何小鹏:我们跟特斯拉都是在跨域融合里面找到了换维度的打法。比如把 VLA 放到机器人里面去,原来的机器人是用强化学习做脚部关节,所以机器人的脚、腰、手、头、颈、肩完全不能协同,必须把这一套逻辑全部推翻。它是那一代技术的最优解,但在新的技术上不优质了。
具体我不太了解特斯拉怎么做飞行汽车,但我认为都是换了另外一个维度来进行跨界,他在机器上自研的,但是在跨域是融合创新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机器人的 VLT(视觉 - 语言 - 任务 / 思考),一旦机器人大脑成熟,我们就会把它用到下一代的汽车里面去,你会看到,无数全新的逻辑会在某一个点去融合,这才是一个有趣的样子。
顾宏地:我觉得特斯拉跟我们比较里有两个点挺值得关注:一个是相似的地方,我们都不会聚焦很小的细分点,都希望能够达到量产的规模;不同的地方是小鹏的生态非常开放,这跟特斯拉是有区别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