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阵子,春秋航空 " 招空嫂 " 的消息,引起大家对这家低调的民营航空公司的关注,但大部分关注,仅仅是出于一些八卦心态,而没有关注商业和战略问题。
今天我们就从商业角度,聊聊春秋航空为代表的廉航模式。
先给大家说个数据,这家不起眼的航空公司,过去五年(2020 年~2024 年),一直是中国航空业利润之王。
虽然今年的财报(如下图,单位为亿),春秋航空利润排名第二,但也是很了不起,因为春秋航空的营收总额与国航、南航、东航相比,只有他们大概 1/8。

廉航为什么很赚钱?这有点反常识。
为什么其他航司不去学廉航呢?这也很奇怪。
这一切,还要从航空业发达的美国开始讲。
1938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民用航空法》,成立民航委员会(Civil Aeronautics Board, CAB),作为专门管理民航经济事务的机构,其核心职责包括:
严格限制新企业进入:CAB 对新航空公司的设立申请拥有绝对审批权,要求企业提供详细的运营计划、财务资质及航线可行性报告,且审批过程极为严格。
控制航线与票价:CAB 垄断了航线分配权(如重要干线的经营权)和票价制定权,确保既有航空公司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禁止企业合并:限制航空公司之间的合并与收购,防止市场集中度过高(但实际上,CAB 后来允许部分政策性兼并重组,以强化大航空公司的竞争力)。
1938~1978 年间,有 80 家航空公司申请进入航空业,但没有一个干线执照得到批准。在长达 40 年的时间里,美国干线航空市场完全被泛美、环球、美国航空等少数几家老牌航空公司垄断,新企业无法参与竞争。
当然,美国政府也知道航空公司垄断市场会造成缺少竞争的局面,所以在持续数十年的管制时代,机票价格与航线分配都要受到政府调控。
当时的几家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无法完全展开,因为票价和航线是受管控的,所以竞争基本上都是围绕公司形象、机上餐饮以及个性化服务等细枝末节做文章。
在航空业,衡量航空公司价值产出的标准单位是有效座位里程(ASM),也用于运力比较。一个乘客购买了机票,他在飞机上每飞行一英里创造的价值就是一个有效座位里程。如果一个航线是 1000 英里,飞机座位 300 个,那么这个飞机飞一次的运力指数就是 30 万(单位为座英里)。
航空公司每个有效座位里程的运营成本与航线长短成反比,因为飞行有很多固定成本,包括飞机的维护费、折旧费、清洗费以及机上餐饮费,有些机组人员费用也是固定的,与航线长短无关。包括交给机场的泊机费用等。
因此,航线越长,每个有效座位里程分摊的固定费用越少,航空公司的单位运营成本就越少。从洛杉矶到菲尼克斯,飞行距离是 367 英里,每个 ASM 的成本大概是 0.22 美元;从洛杉矶到底特律,飞行距离是 2000 英里,每个 ASM 的飞行成本仅有 0.09 美元。
这期间,美国国会希望增加前往小城市的航班,所以 CAB 给短途航线设定了低于运营成本的机票价格,并强令航空公司飞短途航线。短途航线造成的损失由长途航线的利润来弥补,因为 CAB 给长途航线设定了高出运营成本的机票价格。
所以,在 1978 年之前,每个航空公司都知道飞长途赚钱。
不过,1978 年之后,航空业的准入放开了。
春秋是典型的 " 廉航 " 模式,这种战略模型在航空业最早由美国西南航空奠定。
美国西南航空成立于 1971 年(开始运营时间),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78 年航空业管制放开,几乎所有航空公司都认为,长途飞行是赚钱的,有利润的,这是过去 40 年来形成的固有认知。所以,他们都选择主流机场之间的长途航线。
而西南航空则意识到,过去短途飞行不赚钱,是因为 CAB 强制规定了航线和价格。今天大航空公司纷纷进入长途航线,这套赛道过于拥挤了。
战略专家鲁梅尔特当时就参与了大陆航空的战略咨询,他认为:
航空业管制放松后,机票价格与运营成本之间的联系必将更加密切。短途航线的机票价格和利润空间将会上涨,而长途航线的机票价格和利润空间将会下降。
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航空公司要想赢利,只有通过两个途径:
第一,建立低成本运营结构;
第二,巧妙地利用竞争空间有限的短途航线。
这种观点与航空业管制放松之后出现的主流观点截然相反。长途航线向来都是有钱可赚的航线。当时,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首席执行官迪克 · 费里斯还向华尔街的分析人士高调表示,他的战略是取消短途航线,集中精力搞有利可图的长途航线。他推动联合航空公司斥资 30 亿美元打造新的长途飞行机队,建立以芝加哥为中心的航线结构。
布兰尼夫国际航空公司(BraniffInternational)为了应对新形势的要求,也忙不迭地推出了新的长途航线。这也说明,长途航线将是竞争激烈的领域。
但对鲁梅尔特的建议,大陆航空公司执行委员会高层领导反馈的意见是:" 你搞错了。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规划模型,知道东海岸与西海岸之间航线的机票价格肯定会涨,绝不会跌。问题是我们应该采购哪一种飞机,是波音、空客还是道格拉斯飞机呢?"
1979~1983 年,美国主要的航空公司依然实行老一套做法。而西南航空选择了短途航线来经营。
1981 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美利坚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总共亏损 2.4 亿美元,而那些飞短途航线的航空公司都赢利了,比如达美航空公司、边疆航空公司和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s)等。在之后的 20 年间,只有西南航空公司一直在赢利。
1984~1985 年,长途航线的机票价格下降了 27%,短途航线的机票价格上升了 40%。
但并不是说,你叫廉价航空,就可以盈利。
本质上,西南航空的成功是基于两个战略选择。
一个是,它选择了一个相对竞争没那么激烈的生态位,也就是经营短途航线。这就像,虽然草原地上的草更容易吃到,但是斑马,羚羊,角马,野牛都在争夺这片草地,所以长颈鹿占据了另一个生态位,就是吃树上的叶子。
但是吃到树上的叶子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你要加长你的身高和脖子。当脖子加长,它的身高就太高了,血压需要达到 280 毫米汞柱才能给脑部供血,普通心脏无法提供这么高的血压。长颈鹿发展出了一套维持这么高血压的系统,包括心脏的泵血能力,以及头部血压的调节能力。
长颈鹿通过颈静脉瓣膜系统和血管弹性调节,使头部血压保持在安全范围。长颈鹿颈静脉内有三排瓣膜,与坚韧皮肤形成 " 生理止血带 ",防止低头时血液回流堆积(如饮水时,头部下降 6 米,瓣膜关闭阻止血液涌向头部)。
它颈动脉和颈静脉的弹性纤维能缓冲血压波动,低头时颈静脉膨胀储存血液,抬头时释放血液回心脏,才能维持头部血压稳定。
西南航空,其实就是这样的长颈鹿,它围绕着低价,展开了一系列的独特的经营活动。

我们举几个例子。
1、只采用波音 737 机型,这带来了批量采购成本的降低,以及维修和培训成本的降低。
2、有限的机上服务,不提供餐饮。不提供餐饮,不仅仅带来餐饮成本的节省,其实还节省了空姐费用。而且,没有餐饮,可以减少冰箱,烤箱,垃圾桶等设备,这样就可以挤出空间,设置为乘客座位,这就提高了它的 ASM。
一个参考:东方航空 2024 年航空餐饮服务(含餐食及供应品)的成本为 42.27 亿元人民币。
3、不值机。西南航空是自由选座的,这不仅节省了值机人员的成本,还可以让乘客先到先得,提高了登机速度,这就节省了在机场的泊机时间。(去年西南航空考虑改变这个策略,可以值机选座,但是要付费选更好的座位)
4、非主流机场的排队时间比较短,油耗也低,泊机费用低。
5、尽量避免机票代理,而是自己销售机票,因为他们机票足够便宜。这就节省了代理佣金。
6、采用员工持股,减少工会的干扰。
虽然春秋航空对标的是美国西南航空,但是这位中国学徒也走出了一些中国特色。主要措施都是为了降本和增效。
比如,行李收费。而西南航空的行李是免费的。比如,在机上兜售航空餐和各色商品。
春秋航空的航线,并不是短途,而是非主流。
比如春秋航空的经典航线包括,石家庄——西宁,只要 200 多块。

但春秋航空绝不是只有低价,在热门航线的热门季节,它会提高票价,它的经营策略灵活多变,都是为了增收。
比如每年冬季,春秋航空会开通飞往三亚的航班,而票价毫无竞争优势,但因为航线紧张,所以,乘客照样会选择它。

春秋航空,是更精明的生意人。
它的利润率,客座率,飞机利用率都是业内最高,而单客公里成本又是业内最低。
春秋航空的单位成本(即每客公里成本)比三大航低 30%~40%(2024 年春秋航空单位成本 0.316 元,国航 0.5338 元、东航 0.512 元、南航 0.48 元)。
春秋的客座率,2024 年为 91.84%,而国航为 83.20%、东航 87.57%、南航 86.30%。
春秋的飞机日均飞行时间超过 11 小时(行业均值约 9 小时)。
春秋航空的燃油成本也很低,这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1、通过机队迭代,从硬件层面降低燃油消耗。
2024 年,引进 11 架空客 A320neo 飞机,较传统 A320 系列燃油效率提升约 15%。
2、春秋自主研发的飞行管理系统,模拟飞行数据计算标准耗油量,在安全前提下优化飞行高度(高空空气稀薄、阻力小,减少油耗)、定期清洁发动机(提高燃油效率),并对飞行员提供节油奖励,推动了燃油消耗持续下降。
3、优先选择起降费较低的二线机场(如石家庄、上海浦东),避开高成本枢纽机场,不仅降低了起降成本,且二级机场空域更通畅,减少了起飞前的等待时间,间接降低了燃油消耗。
4、2024 年引进 31 辆新能源车,用于机场地面保障,减少了地面车辆的燃油消耗,间接支持了整体燃油效率的提升。
当然春秋航空的经营活动还不止这些,不再罗列。
最后我想说的是,很多业务,看起来很高大上,但除了战略上的设计之外,其实就是靠一点点的经营动作把业务拱上去,把成本降下来的。
我每年飞行几万公里,对各个航司的经营还是很有体会的。
海航,经营上是很有效率的,这也让它今年成为利润第一。
我经常看到海航的员工在值机柜台推销他们的登机口升舱服务,能多赚几百块,就多赚几百块啊。
而两年前我在某大航司的机上,问能不能升舱到商务舱,空姐跟我说,不能,因为公司还没有开通这个经营项目。
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