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GymSquare 2小时前
运动治不了痛风,生活方式才是良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 GymSquare,作者:Vicky,题图来自:AI 生成

" 运动是良药 " 几乎是临床的标语,但对于痛风这件事来说," 剧烈运动可能是毒药 "。 这是由于运动产生的乳酸干扰尿酸的排出;运动中水分通过汗液排出,尿液减少,尿酸排泄量也随之减少,尿酸的通路和排出口都在运动后被扰乱了。

不管是温和的有氧运动还是负重训练,都会对藏有尿酸钠晶体的关节软骨、滑膜产生伤害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

运动,还是不运动,是痛风人群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检出高尿酸的人群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患病人数约为 1.77 亿人,并被认为其中一部分人会在 5 年内进展为痛风。

群体性的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问题,痛风的发病根源要追溯于生活方式。

一种颇为概括的对应关系是,如果一个地区海鲜摄入丰富、酒文化盛行、红肉内脏多见、高果糖流行,那么可以推断该地区可能面临着更高的尿酸风险。

图源:小红书博主 Sage

人体内 20% 的嘌呤是饮食摄入产生的,而剩余的 80% 来源于久坐少动、熬夜少眠、情绪波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机体应激产生。

从根源反推,在日常生活中规避饮食摄入风险,中等强度运动碎片化,维稳睡眠、压力等外部应激诱因才是良方。

运动治不了痛风可能还给治坏了

冷知识:高强度运动比高嘌呤饮食更容易引发痛风。

剧烈运动导致急性痛风发作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即便有长期规律的训练经历,也难逃此 " 劫 "。

Leo25 岁,身高 178 厘米,体重 75 公斤,体脂 8%…… 这组数据反映了 Leo 每日自律运动、健康饮食的生活状态,却在跟往常无异的练腿日后第一次痛风发作。

一些跑马爱好者在赛前长距离训练时,发生初次急性痛风的情况层出不穷。

图源:小红书博主 Akiiiiii

痛风发作时的疼痛被 " 风友们 " 形容为如刀割、咬噬或撕裂样疼痛。剧烈的疼痛也让痛风人时刻警醒着自己,选择运动干预来延长下一次发作的间隔周期。

跑步是痛风人群偏好选择的一种干预运动,但即便在强度较为温和的三公里慢跑甚至快走后,痛风又发作了,疼痛尤其发生在双足和双膝关节。

运动后摄入洁净的低脂高蛋白饮食本是增肌减脂黄金原则,但食谱中重复出现的红白肉类、海鲜和豆类却成为痛风发作的推手,甚至加快痛风的主要病发症——肾病的发展。

高尿酸已与传统 " 三高 "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驾齐驱,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疾病。

2021 年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痛风人群约为 1500 万,高尿酸血症患者接近 1.8 亿,而 5%~18.5% 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未来几年有可能发展成痛风。

年轻人的高尿酸问题更甚,在某所大学的超重减脂班里,大学生们的血糖、血压超标率约为 10%,但尿酸超标的比例达到了 90%。

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抽查发现,广州城区高中生高尿酸水平检出率高达 50.37%。

青年人们成为了痛风的 " 预备役 ",风险正在隐蔽地逼近,中国青年急需一套 " 防治结合 " 的个性化处方。

面对痛风运动可能不再是良药

普适化的运动处方似乎不奏效了,甚至起到了负向效应。

无氧和有氧训练,通过不同的通路导致血尿酸浓度快速升高而诱发痛风。

前者训练后产生的大量乳酸,干扰尿酸排出,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后者水分通过汗液排出,尿液减少,尿酸排泄量也随之减少,也导致了尿酸在体内堆积。

如果发生运动损伤,尿酸诱导产生的尿酸钠晶体会在受损的关节软骨或滑膜处析出、沉淀、堆积,进一步导致关节滑膜及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反应。

列举的种种都在说明:面对痛风,运动不再是良药了。回溯痛风发生的源头,可能会找到解决办法。

尿酸失衡导致的痛风是遗传和生活方式双重打击下的结果,已被证明是一种具有遗传背景的慢性疾病。

比如由于雌激素相比起雄激素会让尿酸更快排出,通常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痛风困扰;研究人员也识别出了大量痛风有关的免疫基因和通路。一个人的体质决定了他是否容易患痛风,而生活方式则是触发点。

2001 年~2017 年间,痛风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 少吃海鲜,少喝酒 " 的生活方式观点深入人心,红肉、内脏、黄豆、小鱼干等高嘌呤饮食被一禁再禁 …… 但高糖饮料的日常摄入却被痛风人群忽视。

来自中山大学的团队研究表明,与每周摄入含糖饮料 0 次~1 次的人群相比,每周饮用 4 次以上含糖饮料会导致血清尿酸盐高出正常值的风险升高 110%。

更为颠覆的是,如果用含糖饮料取代酒精的摄入,更容易导致男性早发痛风。也就是说,奶茶、汽水等日常快乐水超过啤酒拔得头筹,成为痛风背后的 " 有力推手 "。

从中国高尿酸地图中可以发现,痛风的发病率呈地域性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地区痛风发病率分布在 10% 以上浮动,但华南地区检出率高达 25.5%,就是说四个华南人中就有一个高尿酸。

中国高尿酸地图, 图源:网易文创

印证了地区痛风的高发率和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离不开关系。嘌呤炸弹 " 老火靓汤 ",痛风组合 " 海鲜 + 啤酒 " 都是华南地区居民的最爱。

但是食物摄取过量嘌呤的副作用有时还不足以引起痛风发作,因为人体内 80% 嘌呤是身体自身产生的。

肝脏是嘌呤产生和代谢的主要器官,细胞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嘌呤并不会产生问题。

一旦机体受到过大的压力、情绪波动或睡眠异常时,此时身体会出现无糖酵解的糖异生反应,导致尿酸的生成量增加,减少尿酸排出。所以,高尿酸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体应激反应的结果。

精神压力大、睡眠障碍、久坐时间长、缺乏体力活动都是负向的生活方式诱因。所以从根上解决痛风问题,需要从生活方式寻求解药。

规避疼痛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

降尿酸是一场 " 长征 ",行动要快,但过程需缓。

其必要原则有二:

其一,尿酸不能降得太快。尿酸降得过快,对肾小管的损伤会加剧,同时短期内尿酸的波动值较大,则更容易导致痛风的再次发生。

其二,尿酸不能降得太低。尿酸作为嘌呤的代谢物,具备一定的生理作用,比如:润滑关节、维持眼球的压力。

重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规避疼痛:改善饮食、运动;维稳睡眠、情绪。

中国高尿酸血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 版)明确指出食养痛风的办法:食物多样,限制嘌呤;蔬奶充足,限制果糖;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降尿酸的重要方法除了减少摄入,还有加大尿酸的出路。70% 尿酸由尿液排出,尿酸排出量除了和排尿量有关,还与尿液中尿酸溶解度有关。

国内外多个《痛风指南》中都明确指出碱化尿液的重要性,原因在于尿液 PH 值越高,尿酸溶解越多。

痛风人群的晨尿 PH 值理想控制范围为 6.2~6.9。在每天摄入的饮用水中增加 1~2 个柠檬增加风味,或小苏打(但高血压人群不建议),碱化尿液的效用极佳。

降尿酸不仅盯着饮食,精准化运动处方,代替 " 多动一动 "、" 增加运动量 " 等措施更有助于减少痛风发作的频率。

需要矫正的误区是部分超重肥胖的痛风人群,想通过空腹运动来达到减脂、降酸兼得的效果,却适得其反。

在没有能量供能的情况下,身体开始将蛋白质作为能量底物,导致尿酸增加。也就是说,即使不摄入嘌呤,身体也制造嘌呤。

训练以不超过 50%~70% 心率储备的有氧为主结合 50%~70%RM 的抗阻为宜,每周训练总时长建议在 150 分钟以上,坚持 3 次~4 次 / 周。

在急性痛风发作后,可以采用游泳、瑜伽等形式,避免抗阻训练或者跑步等会给予关节负荷的运动形式。

运动后补充水分和及时拉伸分别对应增加尿酸排出,减少尿酸生成的功效。

运动生活化、碎片化是更长远的追求。长时间、高容量的久坐时间是大部分青年的工作写照。一天久坐导致的危害并不能通过晚上 1 小时的运动完全逆转。

学会打断久坐,间歇站立或做一做简单的运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久坐每 60 分钟之后,走动或站立 5 分钟;在工作期间接电话时,可以站起来;或者在座位上伸展身体。

在临床上将部分痛风发作的诱因归于过度劳累、精神紧张。11 点入睡、7 点起床是较佳的作息选择;在工作之余选择运动减压、调节心态,没有情绪应激,身体的生理变化也会稳定。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痛风 小红书 高血压 ai 规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