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昨天
跟着“红色影视剧”去打卡 从《年轮》到《大潮中的枪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松花江南岸的斯大林公园深处,一座黄绿相间的俄式建筑静静矗立。它一半扎根江堤,一半探向江面,悬挑的廊台如巨轮甲板,凭栏远眺,一江碧水蜿蜒东去,对岸太阳岛的景致尽收眼底。墨绿色栅栏缀着光影,米黄色墙壁刻着岁月,这座被誉为 " 江畔巨轮 " 的建筑,便是承载哈尔滨百年记忆的铁路江上俱乐部。

时光回溯至 1911 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决意于风光旖旎的松花江畔,兴建一座专属精英的休闲场所。次年,由俄罗斯著名设计师米亚科夫斯基操刀设计的建筑竣工,命名为 " 中东铁路游艇俱乐部 ",揭开了它传奇的序幕。设计师以俄罗斯新艺术运动风格为基调,采用全木结构打造主体,精雕细镂的木装饰在廊柱与屋檐间流转,圆券窗与坡屋顶尽显欧式典雅,黄绿相间的涂装恰好呼应松花江四季景致的更迭。尤为巧妙的是建筑与江景的浑然相融,这个建筑群依江而建,主建筑如整装待发的画舫,成为江畔最独特的风景。

建成之初的俱乐部,是名副其实的 " 精英会所 "。内部的 " 亚道古鲁布 " 西餐厅堪称当时哈尔滨的顶级食府,俄式菜肴与精致甜点跻身城市十大西餐之列;舞厅内厚重的木地板上,每晚都回荡着悠扬的华尔兹,成为俄籍贵族与铁路高层的社交核心。此外,配套的游艇码头让水上游览、垂钓等活动成为常态,使这里成为哈尔滨最具格调的休闲地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铁路总工会正式收回这座建筑,1950 年更名为 " 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 ",由此褪去精英光环,揭开服务于民的崭新篇章。当年呼兰火柴的标志性商标,印刻的正是它的绰约风姿。每逢 " 五一 "、国庆等佳节,俱乐部张灯结彩,联欢会与表彰大会接连举行,劳动模范与职工代表在此共度美好时光。改革开放后,两艘游船与 60 只舢板船的加入,让夏日江面满是欢声笑语,这里成为市民消暑纳凉的欢乐天地。上世纪 60 年代,贺龙元帅曾在此检阅松花江游泳大军,健儿劈波斩浪的身影与岸边欢呼声交织,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时代底蕴,让这里成为影视创作的天然取景地。从 1958 年悬疑反特电影《徐秋影案件》,到上世纪 80 年代的《幸运的人》《她从雾中来》《雪城》,再到《年轮》《泯灭》《大潮中的枪声》等多部电视剧,都在此留下不同时期的影像。《滚滚红尘》《俄得克血酒》《孤注一掷》中的欧式西餐厅均原貌摄制,秦汉、林青霞、李幼斌等明星曾在此驻足,靳羽西拍摄的风光片《看东方之哈尔滨》更让这里的景致走向世界,成为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历经八十余年风雨,全木结构的建筑因江堤环境出现严重腐蚀。1994 年,相关部门启动拆除重建,1996 年竣工时,秉持 " 修旧如旧 " 原则,将建筑整体提高 40 公分提升防汛能力,主体结构改用钢筋混凝土增强稳固性,同时完整保留了黄绿涂装、木装饰与悬挑廊台,并新增水暖设备,让建筑冬季亦可正常使用。

从当年的游艇俱乐部到如今的城市文化地标,从精英会所到百姓乐园,这座建筑的每一道纹路里,都镌刻着城市的变迁与时代的印记。它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守望着松花江的潮起潮落,也诉说着哈尔滨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城市品格。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申志远 于秋莹

编辑:刘奕萱

相关标签

哈尔滨 年轮 俄罗斯 西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