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科学研究的范式总在关键工具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变革。当前,站在全新的历史节点,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工具,更像能自主学习的科研伙伴,重塑人们提问、实验、分析、创造的方式。不禁让我们提问:"AI4S"(AI for Science,AI 用于科研)这场变革对青年科学家而言,意味着什么?
11 月 9 日,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其间,一场以 " 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变革:青年科学家的机遇与责任 " 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备受关注。

" 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变革:青年科学家的机遇与责任 " 主题圆桌对话现场
科研领域 AI 应用愈加广泛
"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的结合,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科研模式与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林江谈道,以前自己和学生设计实验,几乎只能在实验室里埋头干。现在借助自动化所开发的磐石大模型、一站式科研工作站等,可以帮助他们把实验设计变成具体流程,再将实验流程下发到机器人实验室,从而开展机器人实验。" 即使我人在外地,还是可以轻松地‘隔空’来到位于硅酸盐所的实验室里开展工作。"

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林江
INCLUEDU 首席执行官吉安娜 · 奥罗尼奥 · 埃雷迪亚介绍,AI 可以满足科研学习个性化需求。在其团队实践应用中,借助 AI 工具可以同时为上千名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开展教学。" 我认为 AI 和我们同为研究者的角色,二者相辅相成。而我们的核心责任就是确保这样的 AI 工具人人可用,进而弥合数字鸿沟。"

图为 INCLUEDU 首席执行官吉安娜 · 奥罗尼奥 · 埃雷迪亚
AI 实际应用要有 " 呼 " 有 " 吸 "
" 基于各种药物模态和 AI 来做药物分子设计,已是学术界、产业界的共识。" 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方案架构高级总监李厦戎认为,AI 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图为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方案架构高级总监李厦戎
" 的确,大语言模型给我们带来了深远影响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陆巍眼中,AI 虽然在很多学科里起着关键作用,但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必须要说,人们使用智能系统时需要有‘呼’有‘吸’。" 在他看来,人们 " 吸 " 取现有大语言模型 " 善思 " 之长,也要 " 呼 " 出自己的见地。

图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陆巍
" 青年科学家还应具备社会责任感 ",陆巍表示,在运用 AI 时,如果只考虑提高发论文的效率、多拿奖,终究会被 " 反噬 "。在他看来,青年科学家应更多思考完成相关研究后,会对社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要 " 活用 " 而非依附 AI
" 作为科研人员,首先要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有所建树,其次使用 AI 前,应了解它到底能为自己做什么。" 非营利组织 Kaun AI 创始人穆罕默德 · 阿尔法拉认为,AI 只是一个加速器。他表示,科研人员需要与周围人合作,即便有 AI,工作终究无法只靠一人完成。" 我们需要协作,这样所产生的影响力会强很多。"

图为非营利组织 Kaun AI 创始人穆罕默德 · 阿尔法拉
" 即便拥有成熟的 AI 工具,我还是希望学生能训练出较强的工程化思维,把一个科研课题更工程化地思考、执行。" 陈林江表示,在化学与材料研究领域,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还是基于经验的试错。" 瓶瓶罐罐、摇摇晃晃 ",他认为,对学生的重要培养方向,是使他们拥有工程化思维和工程化能力。做课题时,学生应该有能力把技术与方法变化成工具,这种能力是现阶段 AI 无法替代的。
" 曾经的天才,是 99% 的汗水加 1% 的灵感 ",钛媒体联合创始人、联席 CEO 刘湘明认为,要 " 活用 " 而非依附 AI,青年科学家也许只要付出 50% 的汗水,再加 1% 的灵感便可成才。

图为钛媒体联合创始人、联席 CEO 刘湘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