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昨天
​创新驱动:为什么苹果绝对不做低端iphone?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读   

本文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趋势:企业摆脱 " 内卷 " 和 " 价格战 " 的关键,是从 " 效率优先 " 的专业化分工,转向 " 创新驱动 " 的一体化协同。这要求企业深度整合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最终目标是从大规模 " 经营产品 " 彻底转向为目标市场提供终身价值的 " 经营顾客 "。

作者 | 白刚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在当前同质化竞争加剧、增长乏力的市场环境中,许多企业陷入 " 价格战 " 与 " 效率内卷 " 的困境。本文研究指出需要对曾引领工业时代的 " 效率优先 " 范式进行反思,未来的出路在于转向 " 创新驱动 " 的一体化协同,这正是苹果等企业给出的现实启示。

创新至上而非效率优先:从专业化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简单回顾一下在移动互联时代兴起的新技术企业并购浪潮: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微软收购 NOKIA、华为提出 " 云 - 管 - 端 " 战略、苹果效仿索尼的产业一体化布局等,把顾客体验的最关键环节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以及,因丰田汽车质量事故而引发的磨合型和模块型两种生产方式的讨论……这些事件从表象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底层上却反映了共同的理念:商业领域的者已先行者经在改变经营理念,从追求效率转而去追求创新。

工业化的发展,是遵循亚当 · 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开始的,即:进行专业化的分工,通过专业人做专业事、低成本的人做低附加值的事等最基本的方式,从而获得生产效率,使财富或价值得以被更大规模地创造出来。这个规律一直在主导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分工不断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并深化。

分工的原始推动力是企业对效率的追求。在工业化早期,整个社会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提高效率、进而提高供应能力是商业竞争的成功关键。但对效率的极端追求,使商业社会不断地被分工,变成了专业化、模块化和组装化。这个过程,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专业分工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大,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被扼杀。这在新经济领域更为明显。新经济领域更需要突破式的颠覆性创新,而不是渐进式的改良,否则难以成功。而颠覆性创新只能产生在跨专业的协同工作中,即所谓 " 协同创新 "。企业必须打破专业化壁垒,打破 " 模块 - 组装 " 的组织方式,打破效率至上的思维理念,进行一体化的组织方式,才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早已研究了这个问题。

包政教授在近年的研究中,给出了更底层的解释。他提出:产业社会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市场交易,一种是管理协调。在追求效率的理念下,企业都是采用市场交易的方式,以价格为主要手段,持而久之,大家都是以短期经济利润来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可能在更长周期、更高愿景上产生协同。而管理协调就不是以价格为手段,而是要形成 " 共同的目标 " 与 " 合作的意愿 "。如果企业要追求创新,必须在不同专业或领域之间进行管理协同,不仅在企业内部,甚至在整条产业价值链上都需要用管理协调的方式进行组织化协同。

一言以蔽之,只有一体化才能进行跨专业的协同工作,才能产生颠覆性创新。而在当下的商业社会,已经进入了过剩阶段,高效率生产出来的同质化产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成功。苹果的成功就源于打破软件、硬件和内容之间的鸿沟,实行一体化创新的结果。

创新必须围绕顾客体验:从封闭式一体化到开放式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创新不是一些专家鼓吹的理念,而是已经成为了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因为竞争的根本是吸引顾客,而顾客的的偏好取决于体验。当下的社会,快速多变,顾客的忠诚度明显下降,尤其是新生代,他们是勇于打破陈规旧习的一代,他们更喜欢能够不断自我革命、带来更优体验的企业。

所以,创新已经是企业的基本生存法则,而不是锦上添花之事。对创新的追求,必然催生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这是苹果的成功法则。通过一体化,苹果构建了一个围绕顾客移动互联生活方式的整体解决方案。首先是软硬件一体化的终端设备,围绕着顾客生活方式的系列化,各个产品之间有强烈的互补性,ipod、iphone、ipad、imac、以及大屏幕,再用 icloud 把这些终端产品全都串起来,使得终端和终端设备之间,能非常方便的进行信息共享。然后是应用软件平台,以及在云端的内容整合。苹果不断的围绕顾客体验去创新,不断追求更符合人性、更符合人的审美和自然生理特点,以产生更好的顾客体验。

一体化有两种组织方式:封闭式一体化和开放式一体化。

苹果采用封闭式一体化。软件、硬件都是自成体系的,不和其他体系兼容。其优势是,顾客体验更容易去管理,顾客的粘性更强,顾客转换的成本更高,企业内部的执行力也更高,更容易产生极致化的顾客体验。其劣势是顾客体验会呈现两个极端,某方面极致新颖而导致极致喜欢,某方面极致不方便而导致极致厌恶,同时会增加潜在顾客的进入障碍,容易让这类顾客敬而远之。

谷歌是开放式一体化。谷歌具有天生的开放文化,更可能选择开放式一体化方式。没有兼容上的障碍,方便顾客直接切换入谷歌体系,也方便整合更多产业链的加盟者,能够满足更多细分市场的需求,能够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快速反应。但开放式体系会出现失控,比如垃圾软件的泛滥等,这最终会导致顾客体验的逆转。

封闭式或开放式各有利弊。但在现在这个开放的世界,过度封闭的体系会导致顾客的反感。所以,即便像苹果这样的极致主义者,也在提高开放度。例如,ipod 最初连插孔都是无法兼容的,现在已经不是。

因此,封闭和开放二者融合,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是未来的趋势。

而平衡点必然是以顾客体验的最优化为原则——凡是关乎顾客体验的,更多会是在封闭式一体化的体系内,其他的则会进入开放体系。

只为一部分顾客做终身服务:从经营产品到经营顾客的发展趋势

当顾客体验成为竞争要害的时候,对顾客生活方式进行全面覆盖,就会成为领先企业的优先选择。企业不再试图把一类产品卖给全世界的顾客,而是围绕着一部分顾客做全系列的服务。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在价格竞争为主的时代,企业以经营产品为中心,追求效率至上。比如像诺基亚,就是围绕着手机发展产品系列,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顾客需求,形成了 " 产品 - 细分市场 " 一一配称的模式。

但在以顾客体验竞争为主的时代,企业必须以经营顾客为中心,追求创新至上。像苹果,只针对一个细分市场的顾客发展全系列的产品,试图覆盖这部分顾客的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

在市场的转折过程中,诺基亚败于理念的落伍,而微软收购诺基亚,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更好的经营顾客,管理与顾客体验相关的关键环节,这是对苹果、谷歌理念的肯定。其实在收购诺基亚之前,微软已经在逐步走向一体化了。Surface 这个产品就体现了这种思维。微软在试图做工作和生活的一体化,即 Pad 和 PC 的一体化。

显然,微软承认了苹果和谷歌的正确性:企业必须以经营顾客为中心,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卓越的顾客体验。那就只能采取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以管理协调的方式来推动持续的协同创新,不断顺应顾客的生活方式来提升顾客体验。只有如此,企业才能走向持续成功。

所以,苹果绝对不会再走回头路,按照产品系列化的方式,试图去开发低端的 iphone 或 ipad,而只会是围绕现在定位的这个群体去做全生活方式的覆盖。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这一点,比如乐视、百度、小米、华为,甚至海尔等等。

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在这个时代,你不能再去试图取悦每一个顾客,而是要去彻底取悦哪怕一个顾客。所以雷军说,我只要有 100 万的忠诚顾客就够了。简单想一想,100 万顾客,只要每个顾客每年愿意在你身上花费 1 万元,你就会是一个年销售额 100 亿的企业,而且可以持续。

经营顾客是通向未来的道路。这已经不是勇敢者的尝试,而是显然的、甚至是唯一的正确道路。大家都在往这个路上走,就看谁能做到了,其挑战不在于理念,而在于企业文化。这个领域,顾客体验最终体现在硬件为平台的软硬件结合上,更突出硬件文化的企业更容易成功。苹果是如此,小米也如此。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nokia 谷歌 摩托罗拉 新经济 工业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