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扒拉,特斯拉应该比中国供应商更急。
经济是政治的地基,政治是经济的剑盾,跨国企业的重大举措往往都是国际政治的延伸。
这次因政治而起的产业调整,轮到美系车企 " 剔除 " 中国零部件,试图摆脱中国供应链,先是通用汽车,再是特斯拉。
实际上,和许多吃瓜群众望文生义的想象不同,无论是通用汽车 / 在华合资公司上汽通用和上通五菱,还是特斯拉,所谓的 " 抛弃中国零部件 ",都是针对在美国工厂生产的新车而言。

你们不知道吧?许多海外市场的 " 外国车 ",在用中国零部件。
根据中汽协整理海关数据,2025 年 1-9 月,汽车零部件累计出口金额达到 71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这也是为什么 2018 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方面首先拿中国汽车零部件开刀的原因。
以 2024 年为例,虽然和中国存在贸易摩擦,但美国依然进口了 171.5 亿美元 ( 约合 1245 亿元人民币 ) 中国汽车零部件,占中国零部件出口总额的 15.6%,其中特斯拉占中国对美零部件出口的 11% 份额。
通用汽车和特斯拉在国内的业务,并不直接受到影响。
根据 C 次元了解,通用汽车全球总部前不久还表示 " 对中国市场有信心 ",当然不会让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放弃本土供应链,舍近求远,而北美工厂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已经不是新闻。
至于特斯拉,已经和部分一二级供应商替换掉部分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并计划在未来一两年内将所有其他零部件替换为中国境外生产的产品。
那么,哪些公司会在这一轮供应链战争里陷入焦虑?
01特斯拉美国:中国零部件大盘点
目前国内流传的信息里,比较常见的是国产特斯拉用了哪些供应商,但特斯拉美国工厂的中国零部件信息相对较少。
C 次元根据现有信源和供应商方面情报进行了整理,大体如下,如有误差或者缺漏,欢迎读者进行补充和矫正。

首先是核心三电系统及相关组件,这是中国供应链参与最深、价值最高的部分。
第一类是电池相关的零部件。
电芯方面:尽管特斯拉内华达的超级工厂与松下合作生产电芯,但其上海超级工厂是全球最大的电芯采购方之一,主要从宁德时代和 LG 新能源(中国工厂,虽然南京工厂与吉利合资,但惠州等工厂也有电池生产)采购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芯。
据说,部分由中国生产的电芯会被运往美国,用于 Model 3 标准续航版等车型。
电池包组件,包括:
· 电池管理系统 BMS 的 PCB 印刷电路板,不少由中国 PCB 工厂生产;
· 热管理系统组件:如冷却管、散热片等;
· 电池包结构件:如电池包外壳、支架、盖板等,主要由中国的精密金属加工企业提供。
电机与驱动单元,包括:
· 永磁同步电机中的磁铁。特斯拉曾公开承认其所有车型的电机都依赖中国产的稀土磁铁,虽然也在试图开发降低依赖稀土的技术。其电机使用钕铁硼永磁体,而中国是全球稀土和永磁体的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不仅产量储量第一,同时冶炼加工形成垄断性优势;
· 电机零部件:如定子、转子冲片等,部分由中国的供应商提供;
· IGBT 逆变器中的功率模块,虽然核心芯片可能来自英飞凌等公司,但模块的封装和部分组件可能在中国完成。
第二类是底盘与车身结构件,这类产品中国制造具有明显的成本和规模优势。
· 铝合金压铸件:随着特斯拉引入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部分压铸模具和试制件可能来自中国供应商;
· 悬挂系统零件:如转向节、控制臂等,很多由中国的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如拓普集团、旭升集团等)提供;
· 车身冲压件,车门、侧围等钢 / 铝板材冲压件;
· 玻璃:福耀玻璃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商,也是特斯拉全球供应商,为美国工厂提供车窗玻璃;
· 轮毂:部分型号的轮毂由中国制造商提供。
第三类是内外饰与电子系统,这是品类最繁杂的部分,中国供应链的渗透率非常高,包括:
· 中控屏与显示屏:整个触摸屏模组,包括液晶面板、触控面板和盖板玻璃,很可能来自中国的科技公司(如京东方、蓝思科技等);
· 这里也涉及前文提到的 PCB 板,几乎所有电子控制单元 ECU 都需要 PCB;
· 电子控制单元 ECU,负责控制车窗、空调、灯光等的模块,不少由中国的合资或本土零部件企业生产;
· 内饰件:如仪表板、方向盘、座椅面料、安全带、气囊等;
· 空调系统:空调箱、鼓风机、蒸发器等组件;
· 灯光系统:尾灯、内饰灯等。

此外,还有半导体与芯片。虽然高端计算芯片(如 FSD 芯片)由三星 / 台积电制造,但大量的成熟制程芯片(用于车身控制、电源管理等)和功率半导体的封装测试环节都在中国完成。许多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公司(如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在中国都有庞大的封测工厂,其产品会直接或间接进入特斯拉的供应链。
02到底谁在着急?
先按特斯拉美国工厂对各类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依赖度以及可替代性高低进行分析。
核心战略材料:电机永磁体(稀土)。这类依赖度极高,几乎无法替代。
高价值核心部件:电池电芯与电池包、中控屏。这类依赖度高,中国在技术和产能上领先。

关键机械部件:铝合金压铸件、悬挂零件、玻璃。这类依赖度中到高,成本和质量优势明显。
电子电气架构:各类 PCB、ECU 模块、线束。这类依赖度高,供应链成熟,集成度高。
内外饰与通用件:座椅、方向盘、空调系统。这类依赖度中,品类多,依赖中国制造业生态。
总的来说,特斯拉美国工厂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是全方位的,从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到低成本的基础零件都有涉及。
这种依赖有着多方面原因。中国完整的供应链生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可以找到几乎所有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成本优势,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成本竞争力;制造技术与速度:在电池、电子等领域,中国供应商的技术和响应速度已是全球领先。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和供应链安全影响,特斯拉也一直在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和本地化(例如在北美洲建立电池供应链),但要完全摆脱对中国零部件,尤其是像稀土磁铁和电池这样的战略资源的依赖,在短期内是非常困难的。
反过来,中国供应商可以通过在美国建立产能的方式进行 " 暗度陈仓 "。

以特斯拉极其重要的一级供应商三花智控为例。
三花为特斯拉提供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核心零部件,负责电池、电机和座舱的冷却与加热,涵盖了:
· 电子膨胀阀:这是热管理系统的 " 核心控制开关 ",用于精确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对能效和热管理精度至关重要。
· 冷却板:直接负责电池包的冷却和加热,确保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区间。
· 热力膨胀阀、电子水泵、油冷器等其他热管理组件。
三花智控供应特斯拉非中国市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中国工厂直接出口,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到欧洲(早期曾出口美国)的 Model 3 和 Model Y;一种是本地化配套供应,特斯拉美国弗里蒙特的工厂和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超级工厂生产车辆(如 Model S, Model X, Model Y 等)。这些工厂同样需要热管理系统零部件。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供应链韧性,三花智控已经在墨西哥建设工厂。这将使其能更便捷地为特斯拉的北美工厂供货,形成 " 近地化供应链 "。
反过来,除了中国本土供应商,诸如英飞凌等在中国建厂的供应商,其产品也可能出口到特斯拉美国工厂,同样会在过程中 " 受害 "。
归根到底,比供应商更焦虑的,仍然还是特斯拉本身,当供应链替代过程中出现缺口,以及成本的上升,会直接影响到特斯拉的业绩。当然,比特斯拉更焦虑的,恐怕应该还是幕后的黑手本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