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虫恐预警!图片已做滑动处理,请放心观看
给果壳自然写封信
你听说过 " 黑水虻 " 吗,一种在幼虫期间库库猛吃、把自己吃成白胖子,成虫后却一口不吃的小家伙?
这两周,我们同老朋友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了 " 我的‘虻’友记 · 有奖征集 " 活动,欢迎大家踊跃发言,详情请见本文末尾哦 ~
如果你在屋外阳台上放了一个箱子,某一天打开箱盖,看到里面出现了一层椭圆形、两厘米长的黄色 " 蛆蛆 ",它们还聚集成一团不停蠕动、把土拱得一动一动,你会——
A. 尖叫
B. 扔掉箱子
C. 当做什么都发生过,把箱子恢复原样。
9 月某个阴雨连绵的上午,家住上海的哒女士选择了 C,然后若无其事地走了。


当时没有拍图,这是后来拍的|作者供图
更具体点说,这群小生命出现的地点,是阳台上的堆肥箱。过了两天,箱盖缝里探出一列黄糊色生物,伸出半截身子慢吞吞地扭动,仿佛夏天把被子盖到肚脐眼但是上半身耷拉在床外吹空调的哒女士本哒。哒女士一摸堆肥箱,哦升温了……
感到温暖的哒女士接下来进行了纪录片角色的惯常操作——打开一个博物群,键入:
" 我的堆肥好像长蛆了,可以在这个群发图吗?"
群友 A:" 这是博物群,没事的你发吧 "
群友 A:" 不过等下,让我先走 5 分钟 "
哒女士(留足 5 分钟逃生时间后)发了图,留下来的猛士表示这不是蛆(蝇类幼虫的俗称),是水虻(和蝇类同属双翅目)的幼虫。
群友 A:水虻!水虻超可爱!!
群友 B:你不是走了吗!
群友 A:被水虻招回来了!哒哒你好好养它们,羽化后超美的!
我:丸辣,我刚倒进去两斤咖啡渣,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嗨到蛆蛆蹦迪
(结论:不会。唉!)

堆肥桶里长出厨余处理专家
看到这里你可能略感一丝安慰(或陷入更大的迷惑),所以让我暂且介绍一下背景。你也可以戳这里,看看我之前写过的利用堆肥处理厨余垃圾的经验。
简单来讲,我在室外阳台用泡沫箱做厨余 + 土的三明治堆肥,依靠微生物发酵来降解厨余垃圾(如果你开始担心气味的话,这个做法没什么异味)。堆肥箱在微生物作用下会经历几次升温,经过细菌和真菌长达数月的大吃特吃互相吃,会变成带有泥土清香的腐熟土,可以拌着花园土种植物。

红外显像升温的堆肥土|作者供图
这个操作我已经搞了很久,一直以来堆肥箱只会产生赤橙黄绿的真菌,还从未长出过肉眼可见能动的东西。前阵子台风可能让泡沫箱破了条缝,哪只迷途的水虻发现了这个温暖潮湿幽暗的宝地,并在这里留下了一整代良好发育的宝宝——我粗略对照了一下养殖指南,从体型来看它们长得很茁壮。
水虻是昆虫纲双翅目水虻科的生物。出现在我家堆肥箱的这种应该是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是一类著名的食腐昆虫,有着很高经济价值—— 黑水虻是处理厨余的专家。这些厨余高速旋转进入水虻体内被它转化成蛋白质。广东、湖北等不少地方已经饲养黑水虻来处理生物垃圾了,养得又白又胖的黑水虻后面又能成为禽畜的蛋白饲料。一直以来我久仰这种经济昆虫大名,但还从未在户外见过——原因容易想象,它爱长的地方显然咱不爱去。


万科中心黑水虻站,黑水虻的幼虫正在处理厨余垃圾|果壳

有了专家,堆肥效率都上去了
如今阳台上就有了水虻宝宝,哒女士得知真相后非常兴奋,认为自己的堆肥水平获得了专家认可。水虻消费厨余后,产出疏松无味的代谢物,是很好的堆肥材料,而且比微生物代谢速度快多了:几乎只过了十多天,新鲜的柚子皮就只剩下一堆络子,而无氧微生物堆肥桶里的柚子皮能维持长达一年。


黑水虻的一生|extension.entm.purdue.edu

自然观察团又增一员
无论是养植物、动物甚至是真菌,很大的乐趣在于不加干扰地观察生物互动。
在过去的堆肥里,我能看到玉米芯像现代化工厂一样每一格都长出细嫩精灵的小蘑菇。青霉侵染玉米芯击溃蘑菇,青霉的帝国又往往被黑色的霉菌快速蚕食。完成的堆肥放进花盆,丰富的微生物引来果蝇在这个巨大的营养池里游动。暗伏的蜘蛛在植物掩映下窥视果蝇迟缓的爬行,在它眼中这怕不是个流淌着奶与蜜的糖果丛林。
此处没有玉米芯蘑菇图片,
因为作者觉得把手机镜头伸到真菌孢子云里不大卫生
如今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里又增加了水虻幼虫,时不时从盖子缝隙里挤出一半身体咕涌——看起来好像箱子在吐(非常小的)舌头。略略略 ~

咱也是有家养宝箱怪的人了|作者供图
这给我的种植业务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打击:咕涌出堆肥箱的水虻,招来了小鸟来农家乐。麻雀们扎堆聚在堆肥箱边,噗叽拔出一只,在我们震惊的眼神中怡然蹦远。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注意到了我用堆肥养得壮壮的无花果树,做到精准收割,不熟绝不碰,熟了皮都不留。顺便拔个紫苏踩两脚,番茄上啄个洞,再把昆虫屋的树枝抽两根顺眼的回去做窝(剩下的撒一地)。什么素质。

昨晚它还没熟,今晨已经这样了|作者供图
朋友:你要不要套个袋子保护一下你的植物啊?
我:不了吧,城市里能给小鸟玩的地方想来也没多少,就像公园里一到晴天长满狂奔小孩和搭帐篷的爹妈一样——谁还不是个一边觅食养家一边寻找免费娱乐放电空间的中年社畜呢。

我的乐趣就是跟朋友背后蛐蛐这群破鸟|作者供图
一个月后,哒女士在堆肥箱外看到一只漆黑如夜雾的昆虫。它的翅膀像肥皂泡一样轻盈,身姿像野兽一样刚猛,虹彩复眼涂抹着有魔力的斑纹,一看就是双翅目的鬼怪。它长久停歇在晨光下,直到额前的露水化作珍珠色的日光。然后,它像一只飞掷的溜溜球一样遽然腾起,消失在了无花果、番茄和玫瑰的重影之外。


黑水虻成虫|作者供图
你之前听说过 " 黑水虻 " 的大名吗,是否已经在科普文章或博物馆里见过它?
或者你已经打开过人生 " 虻 " 盒,甚至已经让它在厨余堆肥箱中大吃特吃?
也可能你最常见到它的地方,是你的鸡鸭饲料里?
你们之间有哪些有趣 / 尴尬 / 出其不意的日常故事 ?
无论你是在阳台、社区、还是宠物饲料中与它相遇,我们都期待你分享这段独一无二的 " 虻 " 友记!
任何照片、故事或者疑问,都可以写给果壳自然 ~ 我们会择优整理大家的留言。另外,我们还准备了 12 份小礼物,送给 12 月 1 日前留言的你。

黑水虻的分布范围很广,国内十余个省份有分布。它们通常生活低调。黑水虻成虫羽化之后就不再进食,不会像苍蝇一样接近人类的食物,也就难以被人察觉。幼虫却是名副其实的 " 大胃王 ",能快速进食社区产生的厨余垃圾,产生肥料。
这里准备的礼物之一,就是厨余堆肥福袋,内有黑水虻虫沙和绿化垃圾一起腐熟后的有机肥料。
礼物二是《神奇的黑水虻》科普读本,由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制作。二者择一随机快递。
我们在 @果壳 @万科公益基金会 的微博和小红书上也发起了有奖互动,可以关注参与哦 ~


作者:哒哒子和锤锤美
编辑:黄线狭鳕
题图来源:作者供图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