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中信出版社《滚雪球》
"I ‘ m going quiet。"
在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最新发布的致股东信中,95 岁的沃伦 · 巴菲特用这句简洁的英式表达,为自己 60 年的传奇投资生涯画上句号。
没有盛大的告别仪式,没有冗长的投资建议,这位智慧老人选择 " 悄然卸任 ",却在最后一份年度信函中,留下了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通篇信件,巴菲特未谈具体的投资策略或股票选择,反而像一位循循善导的长者,分享着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智慧。
他感恩自己仍健康在世,尽管行动变缓、阅读吃力,仍坚持每周到办公室工作五天。他透露将加快向基金会捐赠的节奏,并明确表示伯克希尔无意打造家族王朝。
"伟大,并非来自积累巨额财富、博取曝光,或掌握政府重权。"巴菲特在信中写道," 当你通过成千上万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去帮助他人时,你就是在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善意无需成本,却价值连城。"

两次隐退,一种智慧
这并非巴菲特第一次选择 " 退隐 "。
早在 1968 年,当美国股市牛气冲天、投资者疯狂追逐利润时,38 岁的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逐步退出,并清算个人持有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股票。他敏锐地察觉到——符合他标准的低价股票已难寻觅,风险正在积聚。
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1969 年,股市急转直下,最终演变为股灾,而提前离场的巴菲特成功避过这场风暴。从 1957 到 1969 年的 13 年间,他实现了 30.4% 的年均收益率,远超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 8.6% 的水平。
如今,95 岁的巴菲特再次准备交棒。此时,伯克希尔 · 哈撒韦的现金储备已创下历史新高——接近 3820 亿美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公司过去 3 年累计净卖出约 1840 亿美元股票的操作。
巴菲特在近期的股东大会上表示:" 我们不会进行大规模的股票收购,因为许多公司也不愿大额出售。在股票回购上,我们也会足够的谨慎。" 自 2024 年第二季度以来,公司未再进行任何回购。
两次隐退,相隔半个多世纪,却体现了同一种智慧:在喧嚣中听见静默的警示,在狂热中保持冷静的判断。

他迷恋的不是金钱,而是 " 赚钱游戏 "
巴菲特并非沉迷金钱本身,他只是痴迷于 " 赚钱游戏 " 本身的魅力。
童年时期,他就喜欢在纸上罗列数字,在地上捡瓶盖分析消费偏好。赚钱的动力驱使他跑遍威彻斯特县送报,甚至勇敢骑过恶狗狂吠的人家,送出最后几份报纸。
他的专注力非常人可比。他能彻夜研究别人看来只觉得眼花缭乱的成千上万个数字,认真研究别人动都不想再动的陈旧股票记录。他每天早晨要认真阅读几份报纸,就像痛饮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那样贪婪地品味《华尔街 · 日报》。
他亲自拜访各大公司,花几小时与业内人士详谈,甚至在度蜜月期间,车后座也塞满了穆迪手册和会计账簿。无论顺境逆境,他从未停止思考如何赚钱。
但他始终有所坚守。" 他故意不去赚更多钱 ",好友芒格曾说," 如果沃伦选择代销佣金,而不是维持长期合伙关系,他可以赚得更多。"
33 年的复利积累本可让他再多赚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他本可频繁买卖、冷静分析回报,或在各种投机中为自己谋名谋利。" 但终究,他不愿那样做 ",芒格说," 他有实力竞争,但从不在无准则的情况下参与残酷游戏。"

巴菲特,亦是凡人
在巴菲特唯一授权的个人传记《滚雪球》中,作者艾丽斯・施罗德花费 5 年时间,与他交谈 2000 小时,并采访了他的 250 位朋友、家人和同事,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巴菲特。
这本书没有神化他,而是展现了他的性格缺陷与家庭生活的复杂。
巴菲特的行事风格个性鲜明、沟通方式极为独特。他的电话号码很少有人知道,每次与人通电话,他从不介绍自己,如果对方不知道在与谁通话,他会立即挂断电话。
在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时,巴菲特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会在不同时间反复问同样的问题,检验答案是否一致。他的记忆力惊人,他能记住你的每一次的回答。一旦你被他列为 " 不诚实 ",无论你多聪明,他都不会与你交易——这是他坚守的一个经商原则。
他酷爱可口可乐,喜欢糖果和冰淇淋。一次,他用私人飞机接传记作者艾丽斯,飞机上的餐食只有一大包薯片——巴菲特就在 3 小时航程中吃着这些。
事业成功的背后,他也付出了家庭生活的代价。在他人生早期,他陪伴自己家人的时间不多,他的妻子苏珊感到很孤独,觉得自己被忽视了。自 1977 年起,他的夫人便与他分居,长达 30 年。
然而,空间并未斩断情感的联结。巴菲特始终深深依赖着苏珊,坚持每日与她通话。直到苏珊接受癌症手术时,这份依赖化为他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
亲人的病痛与生命的脆弱,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他过往人生的失衡,他开始重新校准人生的重心。工作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性下降了,他开始投入更多时间于家人的交往中。

" 金钱只是一把票根 "
" 我一直认为金钱就像一张票根,应当投向社会。我不支持朝代财富,尤其在我们的资金可以帮助比我们更贫穷的 60 亿人时。"
2006 年 6 月 26 日,巴菲特宣布将逐步捐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85% 的股票——当时价值 370 亿美元,创下慈善史上最大规模捐赠纪录。
更难得的是,这位当时的全球第二富翁在进行捐赠时,并没有考虑为自己谋求任何名利,没有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任何项目。他没有建立任何沃伦 · 巴菲特基金会、巴菲特医院辅楼,也没有一个大学奖学金或一座大楼冠以他的名字。
在《滚雪球》中,巴菲特分享了一个关于精灵的寓言:
16 岁时,他梦想拥有一辆汽车,精灵答应送他一辆车,但条件是这必须是他此生唯一的一辆车。
巴菲特说,如果真是这样,他会把那本用户手册反复阅读五六遍,长期把车停放在车库,精心呵护,不让它生一点锈。哪怕稍有凹痕或擦伤,都会立即修复,因为这是他要使用一生的车。
他由此引申,人们的大脑和身体亦是如此。
"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大脑、一个身体,一生无法更改。如今,人们常常在无意中长期忽视自己的身心。但若不去呵护,50 年后面临的将是健康严重受损的局面,就像那辆车。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将决定 10 年、20 年、30 年后你的大脑与身体的健康状况。"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道够长的山坡。"巴菲特这样总结他的成功哲学。
但我们或许更应该记住他的另一句话——"当你通过成千上万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去帮助他人时,你就是在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
从捡瓶盖的男孩到 95 岁的智慧长者,巴菲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 " 够湿的雪 " 和 " 够长的山坡 "。财富会增长也会消散,但善意与贡献却能在时光中永恒累积。
这就是巴菲特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份股东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积累了多少钱,而在于你为这个世界贡献了多少善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