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朋友圈 5小时前
李斌的苦,雷军还要再吃一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隐忍许久的雷军,11 月 16 日罕见地在微博密集发声,以一种过往不常见的、没那么 " 从从容容 " 的语气,澄清近段时间来外界对小米的误解。即便如此,被舆论风暴裹挟的小米汽车,似乎仍未能从争议中脱困。

阳光下从来没有新鲜事,此时此刻的雷军,类似彼时彼刻的李斌。

从顶流到逆流,从追捧到质疑,两位明星企业家的轨迹交错,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变革的写照。

流量双刃剑:从神坛的坠落与救赎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流量发动机,成就过多少人,又吞噬过多少人。在这个容错率极低的制造业领域,流量既是最锋利的矛,也成了最容易反噬的盾。

作为最早入局的造车新势力代表,李斌的遭遇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头顶 " 出行教父 " 光环的他,在 2018 年蔚来纽交所上市时达到声望顶峰,被媒体誉为 " 中国特斯拉之父 "。那些年,他自带 " 热搜体质 ",即便是小范围的发言,都能引发行业热议。

然而,当 ES8 交付不及预期、车辆出现质量问题、公司持续亏损时,曾经的热情关注瞬间转化为汹涌的批评声浪。" 蔚来没有未来 "" 最惨的人 " 等标签不仅成为网络热梗,更从虚拟网络侵入现实世界,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相比之下,雷军堪称 " 现象级流量引擎 " 的集大成者。他深谙流量之道,仅靠一份豆浆油条早餐就能霸榜热搜,车间拧螺丝睡地板的照片引发全网刷屏。这种个人 IP 创造的巨大流量红利,让小米汽车未上市先火爆—— SU7 上市 24 小时大定破 8 万,YU7 上市 3 分钟大定破 20 万。

但流量的反噬来得同样猛烈。随着 SU7 系列安全事故的接连发生,特别是安徽高速碰撞爆燃致 3 人死亡、成都类似事故的再现,雷军和小米汽车瞬间从流量巅峰跌落。碰撞后车辆迅速起火、车门无法打开、救援困难等事实,让发布会上关于安全的承诺成了刺眼的讽刺。

此外,一系列 " 打补丁 " 操作,也让 " 激情下单 " 的用户不满:原本宣传的 1548 匹最大马力被锁定,需要达成特定赛道圈速要求才能解锁,价值 4.2 万元的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 被实测与普通铝制机盖差异甚微。这些争议不仅引发车圈大 V 的集体吐槽,更将小米置于与车主对簿公堂的尴尬境地。

以身试险:两种测试,两种结果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老板亲自上阵测试并不罕见,但李斌和雷军的测试方式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取向。

2023 年底,蔚来发布了 150 度半固态电池,本身是一项值得称道的电池技术创新,却引来不少无脑黑。李斌索性进行了一场 14 小时不间断自驾直播,从上海开到厦门测试这块电池的续航能力。一路上和坐在副驾的蔚来能源负责人沈斐谈天说地,除了介绍电池的专业知识,还贡献了不少有趣的名场面。这场 1044 公里的马拉松直播,虽然观看人数不算爆款,却展现了李斌一贯的坦诚和耿直,博得不少好感。

更加硬核的当属 2025 年 5 月的高速爆胎测试。在合肥封闭道路,身着全套安全配置的李斌,亲自上阵,将车速提到 120km/h 以上,让车辆压过地面齿状刀片装置。在轮胎瞬间爆裂的巨响中,车辆稳稳停在车道内,方向都没偏。连现场观摩的车评人都在直呼 " 玩命 " 的时候,李斌则一脸严肃地在和技术人员确认爆胎效果。

跨界造车的雷军同样 " 拼命 " ——他考取了职业赛车驾照,亲自测试 170 多辆车,但在 " 瞬间刹停 " 演示中翻了车。在那则广为流传的视频中,雷军宣称要演示 " 从 200 公里到 0 的瞬间刹停 ",这一违背物理规律的表述立即引发全网群嘲。

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公开批评这是 " 违背物理学 ",江西万载公安甚至专门发布实测视频辟谣。虽然最终以小米官方澄清是 " 剪辑失误 " 收场,但对品牌信誉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

为什么同样是 " 炫技 ",公众反应却天差地别?

其中的差别在于李斌是在用实际行动去挣脱流量化陷阱,旨在对特定受众传递 " 硬实力 " 和 " 真本事 ",所以无论从即时声量和后续发酵来看,符合 " 结硬寨、打呆仗 " 的务实思路。而产品经理出身的雷军,却因为其商业世界的成功,被贴上擅长营销的标签,大众津津乐道的 " 雷总为我开车门 " 被圈内广为效仿,无形中弱化了小米汽车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扎实形象,此前种种在数码圈屡试不爽的术语,叠加到一起,反而让品牌故事异化为 " 营销事故 "。

人设重建:" 表演式真诚的失效 "

雷军的营销话术曾是他的制胜法宝。平实的语气、通俗的表达、恰到好处的自嘲,构建了一个 " 接地气 " 的企业家形象。但如今,这套曾经无往不利的话术正在失效。

当表演技巧过于娴熟和重复时,它本身就成为被观看的对象。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越是努力地、系统地表演真诚,就越会显露其表演性,从而消解其试图建立的信任。

这些年,蔚来打的一直是 " 逆风局 ",让外行人无法理解的巨额亏损,屡屡被 " 破产 "" 最惨 " 之类的传闻缠身,本分应对才是其唯一的选择。

现在的李斌会在用户沟通会上放下身段自嘲:"CEO 的一个责任就是要娱乐大家。" 只要不波及家人,不针对蔚来用户,不抹黑公司,李斌觉得他都可以从容面对。一声 " 斌哥 ",成了拉近身份、值得信赖的称谓。

雷军的身份标签则要复杂得多,小米的极致性价比与进军高端的渴望相互拉扯,有意无意地形成了更具戏剧性的营销张力。以至于在 SU7 产品发布后、价格公布前,引发了网友对价格的无限猜想,小米也适时抛出话题,炒热舆论,以至于产生了不同价位对应 " 雷神 "" 雷总 "" 雷子 "" 避雷 " 等称谓的调侃。虽然最后的 " 雷神 " 下凡,SU7 大卖,不过社交媒体上微妙的变化,也折射出小米汽车用户与品牌人设之间的脆弱关系。

信任重构:从流量竞争到安全竞赛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变。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24 年发布的报告,消费者购车决策因素中," 安全性能 " 首次超过 " 智能化配置 " 成为首要考量。这一变化标志着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了安全竞赛。

小米汽车面临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在某汽车平台的纯电车月度销量榜上,小米的两款车型依旧表现亮眼,但在二手车市场却遭遇 " 寒潮 "。早期需要加价上万元的订单转让价,如今已跌至 2500~3500 元。这种 " 新车热销、二手滞销 " 的罕见现象,反映出市场对小米汽车价值稳定性的深度担忧。

相比之下,蔚来经历了更为漫长的信任重建过程。从被讥讽为 " 蔚一万 " 到十月交付突破 4 万辆,李斌坚持的 " 结硬寨,打呆仗 " 策略终于见到成效。业内流传的 " 你可以黑蔚来,但不能黑蔚来的用料 " 这句话,恰恰是对蔚来在品质坚持上的认可。

2024 年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工信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秩序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行业进入 " 合规元年 "。《意见》明确要求车企必须将 " 产品安全 " 置于 " 流量与声量 " 之上,特别指出新车宣传不得使用 " 最安全 "" 第一 "" 极限 " 等绝对化用语。

近期《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流出,更是为车企营销戴上了 " 紧箍咒 "。这些监管举措的密集出台,反映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 " 重营销、轻安全 " 倾向的纠偏决心。

从李斌到雷军,两位明星企业家的创业样本,预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深层变革——

首先,流量玩法触及制造业天花板。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其容错率远低于互联网行业,其纠错成本则远高于互联网行业,特别是在安全责任面前,任何营销话术都不堪一击。

其次,沉淀信任资产源自时间积累。马尔科姆 · 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 2008 年出版的畅销书《异类》(Outliers)中,提出了 " 一万小时定律 ",意指要成为领域的专家,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人如此,品牌亦是,李斌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完成从 " 最惨的人 " 到 " 靠谱造车人 " 的形象转变,这条漫长的信任重建之路,雷军恐怕也无法轻易绕过。

最后,监管的趋紧将加速行业洗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首超 50%,从审慎包容到安全合规,国家监管机构势必加强对行业的规范,那些仍然沉迷于流量游戏、忽视产品本质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

对雷军和小米汽车而言,当前的舆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放弃速胜幻想,以 " 结硬寨,打呆仗 " 的敬畏心重新出发,应该能在这场行业大考中交出合格的答卷。当年小米手机也经历过补课的历程,最终走出了逆境,重现光芒。

从手机到汽车,加上家电和物联网,以及互联网应用服务,客观地说,小米建构了一个放在全球也极具想象力的生态。要把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这本身很不容易。驾驭着如何庞大和复杂的生态,雷军也在不断超越自己,他也是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企业家之一。小米今年遭到流量反噬,并不意味着小米的发展技术和核心能力就动摇了,而是过分完美化自己所导致的过犹不及,以及在应对舆论压力时不愿意坦承问题导致的步步被动。如果雷军和小米能透彻反思自己,重建消费者和社会认知信任,依然大有机会。

所有商业奇迹,最终都将在安全与责任面前重新交割。李斌已经吃过的苦,雷军不可能全然躲过——这不是命运的巧合,而是制造业的基本规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