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知远
安徽模式,正在给全国打样。
过去十年,中国省份的逆袭之王,安徽第二,无人敢认第一。

大家还记得以前的安徽吗?
那时候的安徽,连自我介绍都心虚,非说 " 中部靠东 ",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挨着长三角。
但现在呢?
当一些省份还在愁产业升级,当一些沿海城市还在纠结要不要救楼市的时候,安徽的 GDP 已经超过辽宁、河北、北京,并在 2022 年超过上海,冲进全国前十。
身上更是一堆标签:中国家电之都、显示面板之都、IC 之都 …… 今年还再加一个 " 中国造车第一大省 "。

毕竟前三季度已经干翻了所有对手,把这个位置上坐了整整九年的广东给挤下去了。
一个不靠政策、不靠区域优势、不靠房地产的 " 三不靠 " 省份,凭什么做出这样的成绩?

安徽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政府敢当 " 产业合伙人 "。
别的地方招商是 " 你来做生意 ",安徽是 " 我来当股东 "。不怕企业暂时困难,就怕产业方向不对。
像当年投京东方,发不出公务员工资、停掉地铁项目照样要投,而且没有一换班子就翻脸,而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它的第二点,就是会打算盘。
大家都喜欢说它是 " 赌城 ",合肥更被冠名为 " 最牛风投机构 ",但如果赌一把就能成功,那早就遍地股神了。
想当年,合肥财政收入只有 220 亿,却敢接下总投资 175 亿元的 6 代线,其实是因为仅合肥海尔、长虹和滁州康佳,每年就要采购 500-700 亿的液晶面板。
合肥市政府拿着计算器算了算,地方需求海量,还能留住本土企业,稳赚不赔啊!
后面投资蔚来,照样是理性考量。
2019 年那会,李斌被称为 " 最惨的男人 ",找遍 18 个城市没人敢接,但合肥接了。
也是到第二年李斌才知道,原来合肥接之前,他身边所有汽车圈的朋友都接到了合肥的调研电话。
技术研判、政策对标、法务尽调、商务谈判,四条线同时推进,把蔚来和李斌查了个底朝天。
难怪有合肥官员说," 我们拼的不是手气,是手艺 ",什么行业协会网站、产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企业新闻、机构分析通通都要看。
但俗话说,吃独食走不远,要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
安徽,深谙此理。
别的省,是各个城市互相抢项目,安徽呢?是互相配套。
拿汽车产业来说:
合肥做新能源整车、芜湖搞传统车升级
安庆做车灯、六安搞储能
宣城做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马鞍山搞电池材料
……
16 个地市,全部上桌,没有一个掉队,直接解释了什么叫做 " 散装 " 但不 " 散架 "。

当然,安徽的逆袭,还离不开历史上的一段往事。
1969 年中科大从北京外迁,河南、江西都说 " 养不起 "。
但是安徽,对中科大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
自己没享受过暖气,也要给中科大教室、宿舍都装暖气。据说合肥用电紧张的时候,工厂做一天休一天,中科大全校却无间断供电,保障及别比一些政府机构还要高。
这种不遗余力地付出,也终于感动了中科大。
科大讯飞、寒武纪、商汤科技、迈瑞医疗、龙芯中科等从中科大走出,也让合肥的量子通信、核聚变装置、人工智能,率先走到了全国前列。
前段时间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出来,所有人都在琢磨,下一个五年,中国要怎么走。
智谷趋势创始人严九元有个观点," 整个十五五,就是合肥模式的扩大化 "。
当前中国用举国体制干的三件事:解决 " 卡脖子 "、新兴支柱产业规模化、抢占未来产业,安徽在过去几年都预演了一遍。
所以以前说 " 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
恐怕得改口了:未来,安徽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智谷趋势:郑州长沙急了!这座全中国最敢 " 赌 " 的城市,靠风投成为最强逆袭者
文化纵横:不靠房地产 ? 这座城市 GDP 二十年猛涨 37 倍 , 让人意外
城市进化论:抢先过线,新晋 " 双万之城 " 为何是它?
正和岛:安徽有高人
城市研究室:中国科技大学,给合肥带来了什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