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3小时前
MaaS,命悬一“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2025 年的 MaaS(Model as a Service, 模型即服务),就像是 2012 年的云计算。

2012 年的云计算市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相较于传统 IT 市场,规模确实有限,商业模式也远未成熟,绝大多数企业还在观望,真正上云的只是少数先行者。

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市场,悄悄站在了技术周期的拐点上,增速惊人、生态初成、理念先行,随后十年撬动了全球 IT 产业的全面迁移。

典型如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作为云计算的两大拥趸,他们更早经历了从单体应用到互联网应用的变化,每年的黑五和双十一电商大促迫切需要弹性的算力资源,而后按需算力和托管服务的价值,也开始传递到其他企业。

今天的 MaaS 与当年的云计算高度相似,同样是技术范式的转折,同样是产业周期的迭代,大模型的火爆程度不必多说,MaaS 市场规模也就是云计算市场的个位百分比,甚至更低。企业既渴望尝试,又心存疑虑;技术在快速演进,格局还未定型。

所有迹象都表明,这可能就是下一个 "2012 年的云计算时刻 ":一个象征未来的小市场,站在爆发前夜。

无独有偶,咨询机构 Gartner 也在近期首次评估全球 AI 应用开发平台,并发布了 2025 年度全球《AI 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本质上也是各大厂商 MaaS 能力的一次集中亮相,侧面印证 MaaS 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和分化。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竞争不再只是基础设施、生态体系的比拼,MaaS 是模型、代理(Agent)、工具链、推理效率、成本结构、行业化能力等的全方位较量,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强生态,把大模型变成人人可用的 " 标准件 ",谁就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代 AI 云时代的领先供给者。

图片来源于火山引擎官网

谁在押注 MaaS?

AI 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的横轴是 Completeness of Vision(愿景完整性),看的是战略格局、技术路线、生态能力、未来潜力;纵轴是 Ability to Execute(执行能力),看的是商业化能力、产品落地能力、客户规模、营收实力。

四象限分别代表不同定位,Leaders(领导者),Challengers(挑战者),Visionaries(前瞻者),Niche Players(利基玩家)。

从评测结果看,共有 11 家厂商参与本次评测,其中中国厂商三家。领导者包括 Google、AWS、Microsoft、IBM,这些厂商同时具备强大的产品体系与执行能力,在智能体(Agent)、模型平台、企业级 AI 落地上的成熟度,以及庞大客户群与全球化能力。

这意味着,目前真正把 MaaS 平台商业化做成规模的,仍是顶级的云 / 科技公司。其中 Google 综合最强,最新发布的 Gemini 3.0 大模型全面领先,以及其大模型平台 VertexAI 的 A2A 协议、多代理生态也更开放。

AWS 执行力顶级,Bedrock 商业化能力极强,而且应该是支持模型最多的平台,Microsoft 靠 OpenAI 生态 +Azure 整合实力强,IBM 的领先让人略感意外,虽然不是云厂商,但是深耕企业级 AI,在治理、安全方面能力突出。

OpenAI 的位置非常典型,愿景完整性高,但执行能力偏弱,在模型、智能体、协议层(OpenAI Agents SDK)上创新迅猛,但缺乏成熟的企业级平台与商业化体系,因此执行力得分低。

这也反映出 OpenAI 目前的特点,OpenAI 是模型世界的工业标准,但它不是企业级平台厂商,更像新一代底座,而不是云服务提供商。

挑战者象限以火山引擎为代表,阿里云、腾讯云、Palantir、LangChain 紧随其后,这些厂商的共同特点是执行力尚可,但愿景整体比头部稍弱,市场集中度多在本土(尤其是中国厂商),客户规模可观、技术成熟度在快速追赶。

其中,火山方舟成为中国市场第一,排名也最靠近领导者区域,有些人可能稍感意外,但在行业人士看来,相较于上一个云时代,MaaS 是一条新的赛道,火山引擎的优势就在于没有历史包袱,坚定押注 MaaS 的未来爆发,这和阿里云早期押注云市场的爆发相似,只不过主角变了。

譬如,DeepSeek 走红之后,企业到处找寻调用 DeepSeek API 的平台,硅基流动因为较早适配了 DeepSeek,一个月内用户数从 50 万增长到了 500 万。但更多 "DeepSeek 红利 " 几乎全被火山引擎吃掉。

在开发者圈层,大家普遍认可火山引擎的 DeepSeek API 全方面领先,很多人甚至只用火山引擎托管的 DeepSeek,而一旦接入火山引擎生态,基本就会顺手用豆包大模型,进而为火山引擎带来了新的增量。

阿里云的 Qwen 模型和百炼平台,执行能力在中国厂商中排名靠前,愿景与火山引擎接近,略靠下但已进入挑战者主流位置;腾讯云在 MaaS 平台的战略投入力度仍低于阿里与火山引擎;Palantir 企业客户强、执行力稳定,但 AI platform 愿景不足,偏向数据中台逻辑;LangChain 凭借开源极具生态影响力,但执行力较低,更偏框架层而非完整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 CoreWeave,作为新兴的 AI 云玩家,早期更多以售卖 GPU 为主,在训练、推理、RL 后处理等方面尚可,但执行力与平台愿景都在较低区,定位偏向 "AI 基础设施创业公司+研发工具 ",最近 CoreWeave 收购了 Weights&Biases,以此加强自己的 MaaS 能力。

由此也可以看出,全球 AI 平台的格局,正从 " 谁有大模型 " 转向 " 谁能把 AI 真正变成生产力 ",而真正能做到这一步的厂商,目前仍然以海外三大云巨头,和两家中国云厂商火山引擎和阿里云为主。

MaaS 是蜜糖,也是 " 砒霜 "

正如当年的云计算重塑了企业的 IT 架构和运营方式,MaaS 也在悄然改变企业获取 AI 能力的路径。

MaaS 是继 IaaS、PaaS、SaaS 之后,云计算体系的下一层抽象,如果说 IaaS 解决的是算力基础设施,PaaS 解决的是应用开发平台,那么 MaaS 则进一步把模型能力本身标准化,让企业不必再投入千万级成本去训练模型,也不需要团队去维护推理集群、处理加速卡调度、版本迭代、对齐、评估等复杂工程。

MaaS 直接将大模型封装成一种可随取随用、按量计费、可快速集成的服务形态,企业要做的,只是在业务里调用能力——理解、生成、规划、推理、搜索、执行,调用 API,输入输出 tokens,即可完成应用的智能化。

由此也能看出,云计算是云厂商的蜜糖,是传统 IT 的 " 砒霜 ",而 MaaS 是 AI 云厂商的蜜糖,也让部分云厂商陷入 " 左右互搏 " 的窘境。

笔者获悉,有云厂商此前一直处于缺少芯片的状态,以至于到今年早些时候才推出 tokens 服务,这也反映出其对 MaaS 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尽管云厂商大多相信 tokens 的增长,但是增长曲线的曲率并没有共性认知,所以云厂商一边继续做原有的生意,一边继续做好 MaaS 的中远期准备。

在收入层面,相较于过去直接售卖卡时的模式,同样的业务采用 tokens 模式,可能只需要花费十分之一的价格,这对于云厂商来说相当于 " 损失 ",因此销售并不积极推广 MaaS。

图片来自 AI 生成

MaaS 的未来命悬一 " 线 ",这根线就是智能体大爆发带来的 Token 消耗量极大增长,这个曲线愈是陡峭,MaaS 的未来的就愈是平坦。

以火山引擎为典型代表来看,摆在火山引擎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是跟随,稳妥但要在旧路上徐徐图之,然而在传统云的范畴很难追赶阿里云等头部厂商;

另一条是押注 MaaS,如果确定 Agentic AI 的大爆发,Token 消耗量会千倍增长,并且相信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如三年左右,那火山引擎就值得全力投入,去博得未来的领先。

毫无疑问,火山引擎走上了 MaaS 优先策略,这也可以解释火山引擎 MaaS 产品的领先性。火山引擎也是最早把 MaaS 确定为主要营收来源的云厂商,MaaS 收入也是火山引擎销售的主要考核指标,从侧面体现出火山引擎的选择。

据笔者了解,火山引擎今年的年收入目标超过 200 亿元,并希望继续拉高 MaaS 在收入结构的比例。一位云厂商人士表示,"AI 云的主要形态其实就在 MaaS 层,本质上是算力换智能,用户用算力的方式也应该是 MaaS 这样灵活的方式。"

但不得不提的是,一个中美云市场的老问题——美国几乎 90% 左右是公有云,所以 AWS、Google 和 Microsoft 在 MaaS 层面几乎齐头并进,不会因为自身业务导致 MaaS 转型变慢。

到了 MaaS 时代,这种问题依旧存在。国内公有云大概占 50% 左右,对于数据敏感的组织倾向于私有云,比如政府,国央企、银行等,他们依旧需要企业级的 MaaS 平台,加上信创等需求,创业厂商可能偏向于此类市场。

一位 AI 出海企业人士提到,"MaaS 在海外和国内的情况不太一样。在海外,企业使用 tokens 找到 PMF 或者找到 ROI 高的场景相对容易一点,所以今天很多企业优先做出海。中企客户出海和海外客户的商业模式都比较成熟。国内付费各方面挑战会大一点,找 PMF 的周期要长一点,可能很多新的产品受限于商业化验证,还没有真正爆发。"

有观点认为,MaaS 市场将呈现 " 公有云向中小企业下沉、私有化向高端定制深化 " 的分化趋势。火山方舟的重点并不是私有化,而是典型的公有云规模化逻辑,更多的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更大的规模带来更低的价格,正向循环带来更多的客户和规模,从而实现 tokens 的海量增长。

海外云厂商也分外看重 tokens 消耗量,从 5 月份到 10 月份,谷歌公布的月度 tokens 消耗量从 480 万亿增长到了 1300 万亿。笔者获悉,OpenAI 的日 tokens 消耗量在 100 万亿左右。根据火山引擎近期公布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9 月,豆包大模型日均处理 30 万亿 Tokens,在几乎只有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已经在逐渐向谷歌的 tokens 消耗量接近。

MaaS 的未来,继续 " 卷 " 三要素

海外和国内的 MaaS 平台天然具有差异,比如芯片供应不同,海外英伟达 GPU 充足,而在国内要兼顾多种芯片架构,但总体而言,MaaS 的未来大致朝着模型、性能和落地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模型决定 AI 应用的上限,谁能提供更强的基础模型、更丰富的模型家族,谁就能把握下一代应用生态的主导权。无论是强调开源体系的多模型组合,还是打造自研闭源的大模型旗舰,本质都是在争夺模型能力天花板的话语权。

如上云计算行业人士表示,整个 tokens 市场增速很快,每 3 个月变化都非常大,例如去年还是单模态为主,类似 VLM 这样的视觉理解模型,在去年的占比很低,大多是都是 LLM。

今年多模态模型的调用量占比非常高,文生图、文生视频增长也非常快,从下半年开始,整个模型做 function call 的请求数量在上涨,意味着 Agent 能力的请求也越来越多。

此外,类似火山引擎的模型路由、自适应思考、视觉理解模型 VLM 与推理模型的结合等能力,在国内市场目前还是稀缺的能力,例如模型路由可以在规则的约束下匹配用户最佳模型,要么是效果最优的模型,要么是成本最低的模型。

其次,性能决定 AI 应用能否真正跑起来,吞吐效率、并发能力、延迟表现,这些看似工程层面的指标,最终都会转化为企业能否大规模上线 AI 应用的生死线。MaaS 的竞争正在从纯模型比拼,转向模型 + 系统 + 工程的一体化博弈。

几乎所有 MaaS 团队每天都在看 TPOT(Time Per Output Token)、TTFT(Time To First Token),即平均延迟和首字延迟,除了基模的能力差距,AI 应用吐字特别快,首字延迟特别低,这就说明工程化做得好。

价格方面,目前 MaaS 平台还没有实现正向盈利,价格基本贴着成本定价,此前潞晨科技和硅基流动的隔空口水战也围绕价格展开。潞晨科技创始人尤洋认为,MaaS 在中国短时间内可能是最差的商业模式,月亏数亿,用户越多,亏损越多;硅基流动创始人袁进辉回应,成本估算夸张。

MaaS 平台的 tokens 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化能力,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更早之前表示,DeepSeek 的定价原则是 " 不贴钱,也不赚取暴利,这个价格也是在成本之上稍微有点利润。火山引擎总裁谭待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我们的原则一直都是保证有毛利的情况下,去做规模化。"

最后,落地能力决定 AI 能否真正被产业吸收。如今,各家厂商都在从单纯的 API 服务,升级到更完整的 Agent 工具链、行业套件、数据治理能力与交付体系。真正能落地的 MaaS 平台,是能让所有行业的团队也能轻松用起来。

总的来说,MaaS 的未来不会只停留在卖模型,而是继续围绕模型的先进性、性能的性价比、落地的产业化能力三条主线,最终市场也会用脚投票。

陆奇博士曾言," 任何改变社会、改变产业的,永远是结构性改变。这个结构性改变往往是一类大型成本,从边际成本变成固定成本。"

MaaS 就是将未知的边际成本变成更可预期的固定成本,从而改变企业部署 AI 的经济结,它也将掀起云厂商的新的序章。MaaS 会把云市场带向何处?谁会在这场智能基础设施竞赛中胜出?又是谁会掉队?

故事才刚刚开始。(本文作者 | 张帅,编辑 | 盖虹达)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云计算 ai 亚马逊 拐点 托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