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8 年把 SQD X11L 推向天花板,TCL 做对了什么。

成为引领者,用 Mini LED 改写 LCD 的故事走向;还是在对 OLED 的追随中陷入被动,重复历史的宿命?
这是一代中国显示人,用了近十年时间,回答的终极命题。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 2017 年的拉斯维加斯 CES 展,那一年,对 OLED 的崇拜甚嚣尘上。
LG 展台前,10 款最新 OLED 电视一字排开,占据了核心目光。W 系列 77 英寸 LG SIGNATURE OLED 电视,凭借壁画式设计,斩获了 2017 CES 最佳创新奖。
转身不远处,则是已经把 LCD 产线尽数甩卖提上日程的三星。借助其最新发布的折叠屏手机以及苹果手机 OLED 供应商的身份,三星精准卡位了小尺寸 OLED。
参展的一众终端电视厂商的研发负责人,扎堆围在韩企展台,笔记本中记满了 OLED 的技术参数。
但一时看好的,就是正确的吗?
至少对 TCL 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与 OLED 狂热形成鲜明对比:同一时间的 TCL,选择延续 LCD 的路线深耕 Mini LED,并在这个无人区里打造属于 TCL 的一代机皇产品。
因为,Mini LED 无论技术上限、成本控制,乃至尺寸大小整体表现优于 OLED。而唯一的不足则是,做出这个满足所有理论上限的产品要用五年、十年,而前路无人、没有捷径,TCL 要带着产业链一起从 0 到 1 摸索。
一定程度上,这是一次无人区探索,也是一场技术长征。

选择: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2025 年 9 月,TCL X11L SQD-Mini LED 机皇亮相的瞬间,不少台下工程师,或许会想到 8 年前的艰难决定。

2017 年,TCL 泛智屏研发中心内部,关于未来十年的路线之争从未停歇。
推开会议室的大门,往往会看见这样一个画面:
白板一侧,是 OLED 的技术优势清单,产品规划、供应链乃至营销推广,每一步都有成熟路径可遵循;
另一侧,则是前景尚未明晰的 Mini LED 技术路线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疑问和待解难题。
" 当时整个行业都在往 OLED 挤,我们却想要去研究一个没人看好的技术—— Mini LED。" 一位 TCL 研发骨干回忆,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养活了附近一大片的砂锅粥外卖小店。
明眼人,都会选择前者:如果全行业都看好一个技术,那么即便错了,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但问题在于,一切看似最简单的选择,都早已被标价。
从第一性原理拆解,传统 OLED 的先天缺陷,注定让其难以适配电视市场。
OLED 即有机发光二极管,最大特点是自发光:每个像素都能独立亮灭,能实现纯粹的黑色(不发光就是黑色)和无限对比度,画面通透感强。但复杂的工艺致使 OLED 良率严重低下,成本是 LCD 数倍。
另一方面,OLED 有机材料的稳定性也会随着使用时间衰减,从而出现不可逆的烧屏现象(屏幕上永久残留之前显示过的图像残影,比如开机画面)——这对家庭电视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硬伤。
如果一股脑投入传统 OLED,也就意味着在产业链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刚刚积累的优势不复存在 ";在终端厂商端,包括 TCL 在内所有品牌商都将为占据先发优势的 OLED 屏厂打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Mini LED 的潜力:它与 LCD 技术一脉相承,而 2017 年前后,中国大陆产出的液晶面板面积已逐渐追平韩国,背靠这条成熟的供应链,中国终端显示产业能掌握更大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它能复用中国已形成规模的 LCD、芯片、PCB 等基础物料产业链,具备规模化降本的潜力。
隐忧当然也存在。
Mini LED 要追平 OLED 完美黑色和无限对比度这一优势,需要背光分区技术、精准控光算法与画质调校、高密度 LED 芯片、显示驱动芯片以及精密封装设备和工艺的同步成熟。

那么 " 到底是要在 OLED 赛道上仰人鼻息,还是花费时间与研发成本在 Mini LED 赛道上自主突围?"
答案不言而喻,TCL 选择了那条难而正确的路。
确定了 Mini LED 路线仅一年后,2018 年,TCL 就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首次展示了 Mini LED 样机,并于 2019 年实现了 Mini LED 产品量产。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个开始。
在科技产业,一直有一个默认的潜规则:率先量产之后,往往还需要稳定的出货量,以及一个真正的断崖式领先的机皇级别产品,才能算完成登顶的最后一步确认。
但 Mini LED 方案作为一个当时还尚在发展期的方案,要想用其打造极致,就必须解决行业困扰已久的三大困境:极致对比度、极致亮度以及 100% BT.2020 全局高色域。
目标已经定好,接下来,TCL 在这三大核心方向一步步升级闯关。

破局:在 Mini LED 上搞定万象分区
三大困境中,最先被解决的问题是暗场细节不足带来的对比度困境。
Mini LED 解法则像 OLED 像素自发光那样,精准匹配画面明暗变化,每个小区域独立控光,让黑场对应区域分区彻底关闭、高光区域单独提亮,同时保留了 LCD 技术的成本和寿命优势。
但提高背光的分区数量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会需解读连锁反应的系统级难题:
材料成本上,分区增加会直接导致灯珠数量翻倍;驱动成本上,每区需独立控制,驱动芯片成本同步翻倍;工艺上,上万颗灯珠的布设精度要求极高,导致灯板打样难度陡增,此外,要同时控制上万个分区,对芯片的算法算力的需求也会大幅提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21 年,TCL 投建盘古实验室。1600 平米的实验室里,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显示人才,硕博占比接近 50%,涵盖 LED 芯片、量子点材料、光学设计等多个领域。
更重要的是,盘古实验室还建起了 Mini LED 试验线,实现了从灯板工艺、PCB 材料到量子点合成的全流程自主研发,真正做到了开天辟地级别的从材料到成品的闭环验证。
团队也不再满足于使用行业标准部件,而是深入到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层面,将灯板、膜片、驱动芯片等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整体优化,联合产业链定制核心部件,建立起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也正是借助这一套成体系的研发能力支撑,2023 年 8 月,TCL 率先发布全球最大的 115 吋 QD-Mini LED 电视 X11G Max。这款产品搭载了令人咋舌的 20736 个分区,成为当时行业首个 20000+ 级背光分区的电视。

且分区性能十倍突破,TCL 的成本始终控制在相对 OLED 的绝对优势,远低于行业预期。
在两万分区的基础上,TCL 又推出了控光能力提升 46.9% 的第四代 " 聚光微透镜 ",让单个分区内光线更加均匀,分区间互不影响。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技术突破带来的价值,据 omdia 数据显示:2024 年 TCL Mini LED 电视出货量全球第一;TCL Mini LED 电视销售量连续 5 年蝉联中国第一;2024 年 TCL85 吋及以上电视出货量全球第一;2024 年 TCL 98 吋电视出货量全球第一。
这些成绩,为后续机皇 X11L 的诞生,埋下了最佳伏笔。

加速:极限亮度背后的产业链协同
而建立在万象分区的基础上,控光领域的终极目标,被锁定在一个激进的数字上—— 10,000 尼特。
时至今日,旗舰款手机的峰值亮度还在 3000 尼特徘徊。而 TCL 直接对标杜比最高标准的 10,000 尼特,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无以伦比。这也已达到人眼感知极限,再增加亮度带来观感提升有限。

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中午拉开窗帘看 " 灯光师下线 " 的《哈利波特》,还是观看冬奥赛事,不仅能还原魔法世界夜间禁林的环境细节;也能完美呈现冰雪等高亮场景中雪地的纯净质感、冰面的通透反光,清晰捕捉雪粒飞溅的细微轨迹、冰刀划过冰面的清晰纹路;而不会亮部过曝、暗部发黑,在客厅中享受现场般的极致体验。
10,000 尼特实现,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单点突破灵光一闪的故事,而是一场涉及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战役。
灯珠发光效率、驱动芯片负载、电源稳定性、算法管控精度、芯片算力支撑,每个环节都要同步升级;同时还要兼顾散热与产品美观。毕竟,客厅场景对电视的外观设计有着极高要求。
这场战役里,带着整个产业链一起冲锋的 TCL,一度让所有合作伙伴既爱又恨。
爱的是,TCL 真的懂技术、懂产业,能给出专业且可行的建议,与产业链协同进步。不少量子点材料、PCB 板等供应商都有过类似经历:TCL 的研发团队会先自己摸索清楚技术参数和工艺要求,形成成熟的方案后,再交给产业链伙伴进行规模化量产,既降低了供应商的研发风险,也提高了量产效率。
恨的地方则是 TCL 太懂了,以至于经常提出一些 " 刁钻 " 到超出行业常规的要求。
屏幕层的攻坚 " 首当其冲 "。
屏体耐受度成为了关键瓶颈:实现 10,000 尼特的屏幕亮度,背光亮度需达到 200,000 尼特。如此强光会改变液晶特性,甚至影响屏幕中晶体管电路的光学性能,且行业内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但好在合作伙伴是 TCL 科技下属的面板企业—— TCL 华星。长期以来,TCL 华星都与 TCL 实业的泛智屏研发中心保持着高频协同,每月都会召开技术联调会,同步研发进度和需求。
针对 TFT 电路性能问题,TCL 华星第一时间组织团队优化制程,在屏体中增加防光层;同时开发了针对性的强光照射实验,建立了全新的测试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这种深度协同的优势不仅在于遇到困难后的第一时间反应;更在于不少竞争对手只能在最终的成品中选择成本和性能平衡的方案,而 TCL 实业则能与合作伙伴提前共同探索最适合 SQD 的屏幕规划方向与真实的产业需求。
芯片环节的攻坚同样充满博弈与合作的智慧。
作为 LED 芯片龙头,三安光电与 TCL 有十多年合作基础,沟通常常高效到 " 早定芯片版图、午更驱动需求、下午就能调整 "。
匹配 10,000 尼特的亮度需求,要求三安光电对芯片制造环节几百层沉积的外延结构中的一层做出调整。偏偏,芯片制造对纯度、稳定性要求极高,一丝结构变更都可能影响性能。从一线操作员到技术负责人,三安光电的每个人看过方案后的第一反应都是:技术方向很好,但这个事儿我决定不了。
TCL 的解决办法直接且粗暴:连续两个月,研发负责人直接把三安光电的工厂当成了家,一层层从工程师,找到部长、再到总经理。
幸运的是,结果最终还是按照 TCL 的设想推进了下去。而这一块硬骨头,也成为了后来 TCL 或者说整个中国电视企业,拿下全球机皇产品的杀手锏——技术的改善通常由单一企业提出,但最终产品的优化成果,却能够由全产业共享。

临门一脚:还原真实色彩
万象分区解决了控光精度,10,000 尼特突破了亮度极限,TCL 摸到了机皇门槛。此时就差最后一块关键拼图——稳定地还原真实色彩。
为此,TCL 机皇设置了 100% BT.2020 全局高色域目标。简单来说,它需要屏幕能精准显示几乎所有真实世界的颜色,且整个屏幕都能稳定达到这个效果。无论天空的通透蓝、夕阳的暖橙,到绿植的鲜绿、肤色的自然感,都能精准还原,不会出现颜色缺失或偏色,并且全屏幕任何区域都能稳定达到这个色域水平。

这是困扰显示行业整整十年的技术瓶颈,而背后涉及的则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长期博弈。
早期布局 Mini LED 时,行业大多预研做三色背光提升色域的 RGB Mini LED 方案。简单说,就是用红色、绿色、蓝色三种 LED 混合产生丰富颜色,再通过滤光片对光进行过滤,形成屏幕上的最终显示画面。2019 年前后,TCL 已经围绕这一路线做了大量基础专利布局。
可随着研发的深入,TCL 很快发现,RGB Mini LED 方案存在两大致命缺陷:
第一个串色。显示复杂画面时,三种灯珠混光会互相渗透,比如红色和白色区域靠在一起时,红光溢出到白色区域,就会变成不该有的橙色,造成色彩污染,以及明显的色域下降。
二是成本失控。在相同尺寸下,RGB 方案需要三颗灯珠才能实现单颗灯珠发白光的效果,成本相较单色方案直接飙升。
综合考虑后,TCL 最终决定:毫无疑问继续投入 Mini LED,但必须开启全新的技术探索!
TCL 很快锁定了 SQD-Mini LED。这个新技术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借助量子点发光材料特性,直接产生纯净的红光和绿光,最后通过高精度滤光层过滤。这样一来,既彻底解决了三色方案的串色问题,又因为单颗灯珠就能出白光,让背光分区数量比原来提升 3 倍,成本还能控制住,为规模化运用铺平了路。

要突破的第一关则是量子点材料的升级。
量子点的本质是一种发光半导体纳米颗粒,而要让其发出纯正的红绿色光,TCL 通过自研专业仿真软件计算得出:行业通用的红绿波长方案的色域标准,距离 " 机皇 " 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但波长调整远非理论计算那么简单,波长的细微调整,都需要同步调整量子点的颗粒大小、表面结构和外层保护,每一步调整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要么亮度大幅衰减,要么稳定性急剧下降。
团队初期调整后,量子点的寿命一度从原本的 10 万小时骤降至 45 小时,几乎失去了商用价值。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TCL 投入了专职研发团队,针对极端测试环境(强蓝光照射 + 高温 + 高湿度)展开密集实验,累计实验次数超过上万次;技术方案也经历了多轮迭代。整整 8 个月的时间,TCL 终于将量子点的寿命超出预期水平,同时保证了目标波长和亮度表现。
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超级量子点技术从实验室跑通的那一天,研发团队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狂喜。
" 这种材料级别的调试不存在所谓的灵光一现,就是日复一日地熬。为了这件事,我们熬了整整 5 年研发,这早就让每个人心里完全有底了,而最终的整机测试,其实更像是一场必经的验证性动作 ",几位盘古实验室的博士用水到渠成四个字一笔带过。
当晚,团队只是在办公室用砂锅粥简单庆祝。选择办公室,一是因便捷,省去用餐流程,二是因深夜边吃边聊的氛围能直接激发灵感,让庆祝无缝衔接下一轮工作。
毕竟,量子点只解决了背光中红绿的色纯度问题,但最终纯正色彩的呈现,还需要滤光层对杂光的精准过滤。
TCL 实业和 TCL 华星决定再次联手,超级蝶翼华曜屏的滤光材料做了颠覆式升级:用 99.9999% 超高纯度的 5 纳米级小分子滤光材料,替代传统的大分子颜料。
传统大分子因分子量高、相互作用力强,难以实现均匀分布,影响滤光效果。而 5 纳米级小分子分子量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弱,能快速散开并均匀分布,精准过滤掉杂光。
借助以上突破,屏幕的滤色精度达到新高度,屏幕还原的颜色更真实、不偏色,真正做到了每一处细节都精准呈现。
而超级量子点 + 超级蝶翼华曜屏的组合,最终也不负期望,实现了 1+1>2 的效果,100%BT.2020 全局高色域,真的能在量产产品中落地了。
至此技术合流,打造机皇所需要的万象分区、一万尼特亮度,以及 100%BT.2020 全局高色域已经全部集齐。
万事俱备,只欠发布会东风。

一场新的征途
2025 年 9 月 15 日 TCL 秋季发布会现场,TCL X11L SQD-Mini LED 电视的参数屏亮起的瞬间,站立侧边的一群工程师突然有些恍惚和怅然。

98 英寸版本的 20736 个万象分区、80 万:1 的超高对比度、10000nits 的行业标准极限亮度、100% BT.2020 全局高色域 …… 这款八年前几乎无人敢想的机皇级产品,真的在他们手中变成了现实。
要知道,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使 TCL X11L 在全球高端电视市场中脱颖而出,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显示技术领域首次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对一代又一代中国显示产业工程师来说,屏幕就像一场无限战争。从缺芯少屏到国产自主,从低世代到高世代,从 LCD 到 Mini LED 再到 SQD-Mini LED,这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道路,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与太多人的青春。
即便只看最近十年的发展,一切都像一场不切实际的梦。OLED 是炙手可热的新鲜事物,没人能预料到,多年后它会在高端电视市场被 Mini LED 逐渐超越,而完成这一盖棺定论的,却是曾经在显示产业版图上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及其背后的完整产业链。
那时候,作为行业的第二、第三,虽然被动,但跟着三星、跟着索尼,至少前路是确定的,但从决心投入 Mini LED 的那一刻起,故事的走向就变了。随着 TCL 登顶 Mini LED 领域,TCL Q10L 美国版 QM8K 获 RTINGS 评分第一,并打破一代人童年信仰索尼创下的 XR90 系列长期垄断。
但这对 TCL 来说,还只是个开始,越来越多的新路还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定义,去解决。
好在前路不是未知,打开 IPD 排期,还有研发进度安排等着所有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