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10小时前
合资卖电车,再也不谈品牌溢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经过一年的心情整理,合资终究是放下了自己的倔强。

广州车展开幕前,伴随地方各种购车补贴政策的推动,再叠加明年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坐实,外界对于车市未来的发展就捏了一把汗。在这个节骨眼上,相比如日中天的中国车企,本就保持高度警惕的外资力量,无疑更是如坐针毡。

今年以来,在选择彻底倒下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战略后,合资车企的确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了。除了本田之外,包括大众、丰田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在转型这条路上越走越顺,但得到这一切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两年,就舆论氛围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将合资贬得一文不值。好像在汽车产业迈入新时代后,这些在中国耕耘了 30 年上下的企业,一夜间就成了行业进步的绊脚石。

身在企业内部的人会觉得," 按常理,合资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的建设,功不可没,无论行业进程如何,保留基本的尊重总该有吧。"

鉴于市场之浮躁,野蛮人一个接一个入场,出现这样的情况实属正常。但是,当时间进入到 2025 年,相较于怀疑市场的合理性,合资能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否则所有的抱怨都是没有意义的。

从今年 3 月广汽丰田铂智 3X 打响了合资反攻的第一枪,到东风日产 N7、长安马自达 EZ-60、上汽通用至境 L7、北京现代 EO 上市,眼看合资一个比一个攻势凶猛,甭管我们以怎样的立场去看这些事,或许这就是幡然醒悟后的举动。当然,对比过去,合资之所以能表现出如此冲劲,没什么比放低自己的姿态来得更重要。

虚心学习,不是一件坏事

回望 2025 年,新能源车市的竞争在众多投机者暴毙后呈现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可总得来说,以价格战为底色,各方势力间的拉锯实则没有丝毫减弱。也就说,不管放不放得下自己的架子,合资车企要想打破僵局,正面迎战已经是回避不了的。

先前,带着自己的倔强,合资造起电动车来,一个比一个抽象。这早就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带更是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如果以中国用户的需求为参考,这些所谓的先进电车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滞销。

在连续多次尝到市场痛击的现实下,且眼看大量合资公司关停退出中国,今年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在去强撑自己的执念。在铂智 3X 上市的当天,我们非常罕见地看到了中日双方就当前产品现状虚心受教,同时为了铂智 3X 后期的市场表现,而选择最大程度地从产品到价格上加以妥协。

尽管以过去的岁月去参考,此举到底是不是出自外方内心,直至今日都不好说,可是,从铂智 3X 后续的市场表现来看,这样的产品就是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同样的道理,当日产 N7 用越级的产品力配合一个超越所有人期待的价格,其所能产生销量势力势必是能让人满意的。

在新能源产业快速进化的这几年,我们很清楚,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一定是全世界最苛刻的。背靠三电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海量储备和先进性,没有人会像以前那样,买车只在乎基础配置、用料和品牌这些摆在明面上的东西。对于使用环境的全场景覆盖,已然成了刚需。

对此,合资有能力去改变吗?多年来的残酷现实摆在面前,除了自讨不痛快之外,延续过往的路径造电车,就是一条不归路。

甚至可以说,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都看向中国后,留给合资参考的路只有一条了。在后合资时代,中外双方的话语权只有紧随时代发展加以调整,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一个很显著的反例就是,当本田一边执着于自己的阿 Q 精神造着只强调驾趣的 P7 和 S7,又对两款新车定出个自认为接近成本底线的售价时,市场就会用最真实的反应告诉本田,什么才是中国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 这个时代,合资电动车,是没办法和中国用户谈品牌溢价的。" 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很对不起合资车企过去的长久发展?可即便如此,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接受。

不出意外,在此之后的造车路上,合资就将和中国品牌站上同一根起跑线。强如大众、丰田,过去那种 " 外方负责大方向,中方负责小修小改 " 的研发路径都是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尤其,在铂智 3X 等一系列中国味十足的合资新能源产品一改颓势之后,造什么样的电动车,该如何造这样一款电动车等课题,理应交予合资中方去决定。广汽车展上,当日产 N6 来了,丰田铂智 7 正式登场,谁又敢说这样的认知是错的?

只有中国化,才能赢在中国

面朝 2026 年,当油电平权的趋势愈发明显,要想在不违背行业电动化大方向的前提下,完成自身的发展裂变,合资要做的事只可能比现在来得更加复杂和繁琐。放弃品牌溢价的背后,不止是承认中国品牌愈渐强势的态度,更是要实打实地听取中国市场的意见,并积极调动现有资源满足中方研发团队的要求。

是的,在全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时,合资始终会将有关品质的话题前置,围绕自身相对成熟的服务体系,调动消费者对于用车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度。只不过,当今年的市场竞争已经逼退了所有弱者,再多的信仰都显得无足轻重。

又一届广州车展,人人都在说,当下的中国车企已经跳出了曾经那个稚嫩的生态,面对高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未来的行业发展,中国企业只可能愈战愈勇,彻底站上世界车坛的舞台中央。

展会期间,以岚图泰山、极氪 9X 为代表的产品,接住了尊界 S800 的橄榄枝,愈加为中国品牌换上了高端的行头;" 蔚小理零 " 各个从自己的角度在市场上上演着后来者居上的励志故事……

对比之下,因为燃油车市场尚存的缘故,合资可以用全新朗逸 PRO、全新威兰达 /RAV4 荣放等产品告诉外界,它们在传统领域的统治力,但另一边,铂智 7、N6 等新车的正式亮相,怎么看都是在对 2025 年做着深刻总结。

看此情景,随着本田推迟烨 GT 的上市,甚至决定取消该项目,在广汽车展上也没过多地提及这两款车接下来的规划,想必也是在告诉外界,合资想要在中国发展,其接下来的路究竟该如何去走。

直接点说,合资品牌的出路在于彻底的本土化。这已不仅是生产制造本地化,更是研发、决策和供应链的深度本土化。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将产品定义和开发主导权交给中国团队,并积极与华为、宁德时代等本土科技巨头合作,以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打造更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而面对市场现实,合资品牌需要在技术路线上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就像曾经被部分巨头质疑的增程式路线,如今亟需被大众、丰田等纳入战略规划,以期在电池技术仍有瓶颈的当下满足用户续航需求。同时," 油电共进 " 成为务实策略,在巩固燃油车基本盘的同时,加速电动化产品布局。

与此同时,用户运营与品牌重塑也是相辅相成的。合资品牌传统的 4S 店模式和单向营销,在直面用户、社群运营的新势力面前显得滞后。如何重建与用户的情感连接,打造符合新时代调性的品牌形象,是其能否打赢翻身仗的关键软实力。

总的来说,从这一届的广州车展开始,合资品牌在电动车领域失去品牌溢价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意味着竞争回归到产品本质。2026 年,合资额主线任务就是继续深化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战略,唯有通过深度本土化才能重塑竞争力。

责编:李思佳   编辑:王越

THE END

<

  PAST · 往期回顾  

>

中国汽车需要一份 " 不可以做什么 " 清单 | 15 年的热血与荣光⑨

日本,又给日本汽车捅刀了

汽车 " 换道超车 ",伪命题 or 真理?丨 15 年的热血与荣光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市场 外资 合资车 广州车展 本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