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过去两年,大国博弈还集中在贸易、科技领域,那么近两年,海运正悄然成为新的焦点。
从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引发舆论风波;到前段时间,美方宣布对中国船舶加收特别港口费、随后中方宣布反制,围绕港口的国家博弈正在愈演愈烈,港口的价值也正在被重估。
正因如此,中国近年来在港口建设上持续加码。而这轮港口建设的重心,不再只集中于沿海,而是转向了内河。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海运大国。无论是港口数量,还是货物吞吐能力,都稳居全球前列。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24 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 176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3.3 亿标箱,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足足占据了八席。

然而,如果把目光从传统的货物吞吐量、码头数量,转移到中转集拼、高附加值服务等领域,就会发现,中国港口的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比如港口的周转效率,就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指标。
在新加坡港,一艘 2 万标箱的货轮靠港,从靠岸到离港,一般只需 20 个小时以内,几乎不需要排队。
而在中国大部分港口,同样吨位的货轮要排队 2.6 天以上,光是等泊位,就要付出每天数万美元的费用,相当于多付了一支船员队伍和两个物流班组的工资。
对制造企业来说,货物晚到一天,工厂就要多压一天库存,多承担一天仓储和物流费用,交付周期也会延后。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更可能错过交付窗口期,影响客户信任,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全球供应链数据监测机构 Resilinc 在报告中指出:港口拥堵,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企业准时交付与产能调度的主要瓶颈之一,尤其在出口链条中最为突出。
因此,今天的港口已经不只是货物的中转站,更是全球供应链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节点。它牵动着生产与交付的节奏,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全球港口的竞争逻辑,也早已演化为系统效率的比拼。在这场效率战、协同战中,中国需要新的答案。
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重新布局港口发展路径,从 " 单点建设 " 向 " 系统布局 " 转型,从 " 靠海吃海 " 走向 " 河海协同 "。
2024 年 6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港口从单点建设转向系统布局,要求海河统筹、港航协同,推动港口与航道共同升级。
同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构建 " 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 " 的内河运输体系,强化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干线通道能力,培育亿吨级港口群,推动形成规模效应。
内河港口的优势,正在被重新发现。
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成本低。在水路上,一条 5000 吨级的货船,只需要 5 个船员就能操控,把满载货物从武汉运到上海,基本不需要中转。
而如果换成陆运,运送同样重量的货物,可能至少要配置 100 辆 50 吨级重卡、超过 200 名司机与调度人员,还要沿线安排中转站、维修保障,油耗也要翻几倍。
而从灵活性的角度看,内河港口像是覆盖全国毛细血管,虽然不如海港那般显眼,但却能将货物流通的触角,延伸到内陆每一座城市、每一条产业链的末端。
近年来,内河航运的发展规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壮大。不仅内河港口数量稳步增长,货运量也逐年增加。
2024 年,全国内河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达到 61.39 亿吨,同比增长 10.5%;内河港口泊位总数达到了 16,906 个,万吨级泊位比例持续上升。内河航运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 4,040 万标箱,占比接近全国的五分之一。
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港口的建设重心,正在从沿海,悄然向内陆水网转移。
内河港口,正在成为全国物流系统中最关键的拼图之一。
一提到 " 港口 ",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立刻浮现出蔚蓝的海岸线、林立的塔吊,靠岸的远洋货轮,以及码头上整齐堆叠的集装箱。传统印象中,港口似乎只属于沿海城市。
但事实是,中国的大多数港口,其实并不靠海。
2024 年全国港口泊位总数为 22,219 个,其中 74.2% 都分布在内河。这说明中国每十个港口中,至少有七个都是藏在江河湖泊之间的内陆港口。
这些内陆港口,通过连接纵横交错的水路,共同编织出一张张从沿海向内陆腹地延伸的运输网络。

一提到中国物流,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被称为 " 基建狂魔 " 的高铁、公路。但真正承载着大宗货物、低成本、远距离运输任务的,仍然是水路,尤其是内河航运。
2024 年,全国水路货运量达到 98.11 亿吨,其中 49.53 亿吨通过内河航运完成,占比超过五成。虽然从货运总量上看,水路运输只占 16.9%,但在货物周转量上看,它的占比高达 53.5%。这说明,越是远距离、重负荷的运输,越依赖内河航运。
随着内河航道的建设不断完善,内河航运还在释放出更多能量。
2024 年,我国内河亿吨大港数量升至 23 个,是 2012 年的 2.3 倍;货运量达 49.5 亿吨,是 2012 年的 2.2 倍,货物周转量更是达到了 2.2 万亿吨公里,增长近三倍。
放眼全球,具备如此规模和稳定性的内河航运体系的国家屈指可数。
在美国,尽管有贯穿南北的密西西比河水系,但每年冬季都有长达四个月的结冰期,无法通航。而且,密西西比河河流水位极易受到气候干扰。2023 年,一场美国中部地区持续数月的干旱,就导致了密西西比河 1.8 亿吨货物滞留河道。
那么欧洲呢?法国莱茵河 - 罗纳河水系不仅通航里程短,只有约 1900 公里;年货运量也仅有 5 亿吨,不及中国内河航运的二十分之一。
至于印度,虽然理论上拥有 14.5 万公里水道,长度超过中国,但多数为自然河道,航运集中度低,几乎没有系统调度能力。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水运在全国货运体系中占比仅为 0.1%。
而中国的内河航运体系,早已建成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为骨架的干支联动网络,实现了全年通航,还能与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无论是大宗散货,还是集装箱运输,都能稳定运行、统筹调配。
你可以把其他国家的内河航运看作乡间小路的大巴,路线少、班次少,还常常因为天气而停摆;中国的内河航运,则是一条全年无休的水上高铁,把成本、效率、稳定性都做到了极致。
内河航运和内河港口的意义,远不止运输本身。
《2024 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指出,2023 年海港城市的港口经济增加值达 6.2 万亿元,占相关城市 GDP 的 13.4%。中国海港城市一、二、三产业中港口经济的占比达到了 15%、22%、8%。这意味着,港口经济所带来的产业协同,将会重塑城市的经济结构。
上海临港就是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上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片区除了货物集散地之外,还嵌入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环节。
五年多来,这片区域的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超 34%,其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年均产值增长超 38%。截至 2024 年,临港片区已签约 679 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 7300 亿元。

虽然这个案例聚焦的是海港,但实际上,内河港口同样具备这样的潜力。
尤其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物流安全愈发重要的背景下,内河港口不仅能为内陆制造业带来更稳定、更低成本的运输路径,也为中西部城市与下沉市场打开了 " 通江达海 " 的出口。
谁说只有沿海城市,才能拥抱世界?
依靠内河港口,越来越多远离大海的内陆城市正打破地理限制,搭上全球物流的大船。这不仅重塑了货物的流动路径,也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新机会。
就拿长江航运来说,它作为全球内河航运的 " 天花板 ",已经连续 20 年稳居全球内河货运第一。
2024 年,长江航道货物吞吐量高达 40.2 亿吨。随着航道不断升级,如今万吨级的大船可以常年直达安庆、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这些原本偏居一隅的内陆城市,借助内河港口,一跃成为了区域物流枢纽。
重庆果园港,这座地处西部腹地的港口,曾经只是普通货运节点,如今却成为了中国西部最大的铁水公多式联运港。港区作业能力高达 140 万标箱,2023 年货运吞吐量也突破了 600 万吨。
当一艘集装箱货物的轮船从重庆出发,它可以经果园港搭乘 " 渝申快线 " 顺流而下,直接抵达上海洋山港,再驶向东南亚、欧洲,无需中转装卸,运输时间也压缩了将近三分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运输效率的提升。如果按吨位粗算,一艘 5000 吨级的集装箱船,相当于 100 辆 50 吨重卡的运载能力。但操作这艘船,仅需几名船员和港口自动装卸系统协同完成。
对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内陆城市来说,内河港口的崛起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运输效率,更带来了整个城市的产业升级。
数据显示,从 2020 年到 2023 年,中国港口物流市场的规模从 2.3 万亿元增长至 2.8 万亿元,年均增长 6.7%。增长背后,是港口经济带来的产业生态集群。
江苏,就是 " 靠江吃江 " 的典型代表。别看它地处东部沿海,但真正适合建港的深水岸线并不多。因此,江苏干脆转身拥抱长江,投身于河港建设。
从南通到南京,江苏长江沿线几乎港港相连,织出了一张高密度的内河航运网络。其中,苏州太仓港,在 2023 年的吞吐量突破 6 亿吨,甚至超过了不少沿海港口。它也是全国唯一按 " 海港标准 " 建设的河港,航道、管理、海事服务全面对标洋山港等大港。
依托太仓港,苏州迅速崛起,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长江航线不仅成就了太仓,也带动了沿江的南通、镇江、扬州等城市的产业发展。这些城市根据当地产业基础,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群,有的主攻高端装备制造,有的布局新能源材料,彼此间错位发展、分工协同。
整个江苏省每年要运输的大量化工品、制造业物资,正是通过这张密集的港口网络高效流通到全国乃至全球。这条围绕长江建成的 " 水上高速 ",串联起工厂与市场,也把江苏制造稳稳嵌入了全球供应链版图中。
如果说江苏是长三角区域内河港口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样板,那北方的济宁,就是传统码头城市向现代物流枢纽转型的代表。
2024 年,济宁依托京杭大运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内河第一,不仅被纳入国家重点港口,也带动了一整片区域的产业聚集。
围绕港口,济宁已经搭起了一个年加工钢材 50 万吨、仓储和贸易能力也在 50 万吨级别的钢铁物流基地,把原来零散、效率低的运输环节拢成了一张高效的网络。能源、建材、装备制造这些产业,正在运河沿岸加快布局,一个面向中原、连接南北的水路门户正在成形。
港口的现代化,不止停留在码头和航道上。济宁通过 " 济港通 " 智慧港航平台,已经为 4200 艘船、6500 辆车和 400 多家客户提供服务,车、船、货的状态一目了然,调度也更高效了。
像济宁这样的城市,还有很多。对那些不靠海、不临空、甚至没有高铁主干线经过的内陆城市来说,内河港口往往就是它们为数不多能 " 连通世界 " 的窗口。
内河港口建设,带来的不止是物流效率的提升,整座城市也有了在全国产业地图上重新定位的可能性。
"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千年之前,杜甫曾如此描绘水路通达的盛景。
如今,这些江河湖港依旧奔流不息。只不过它们承载的,早已不再是盐粮丝绸,而是环环相扣的全球供应链与现代物流网络。
内河港口,正在重塑整个国家的产业地图。
中国城市,曾因靠海而兴,如今也正凭江而起。新的发展机遇,正在这张密集而低调的内陆水网中,悄然浮现。
参考资料:
1.2024 年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2. 江苏,为什么有两条 " 海岸线 "?地球知识局
3. 深度|海运大博弈,财新
4. 停一次 2000 万元,美国为何对中国船舶开征天价 " 港口费 "?财经杂志
5. 港口城市兴衰史:一座港如何塑造一座城?财经杂志
6. 补上 " 最后的短板 ",中部大省猛拼水运,城市进化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