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圈子 11小时前
印度人正涌入中国,背后是什么信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印度来华人数激增 320%,引发就业与文化挑战。

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里,印式英语与计算器按键声交织;成都天府机场的入境大厅,清晨落地的航班几乎被印度旅客包场。

走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街头,或穿梭于上海张江高科的写字楼间,印度面孔不再罕见。据最新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印度来华人数同比暴增 320%,一跃成为增长最快的外籍群体。

这绝非个别现象。上海的移民机构证实,近一个月,印度人来咨询的量暴涨了三成。 印度驻华大使馆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4 月 9 日,中国驻印度使领馆今年已为印度公民核发赴华签证超 8.5 万件。

印度来华潮:引发关注

如果近期你有清晨路过成都天府机场,可能会撞见这样一幕:入境大厅里,成群结队的印度旅客拖着行李箱穿梭。

川航重启成都到加尔各答直航后,每周三班的航班客座率始终居高不下。

有网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调侃:" 现在天府机场的咖喱香,快盖过火锅味了 "。

深圳已成为印度人的心头好,约 12 万印度籍居民扎根于此。在华强北日均 7000 名外国游客中,印度人占比极高,南山科技园里的印度工程师也越来越多。

在福建石狮,印度服贸商人哈利已经定居 23 年。他从一家公司的深圳办事处起步,不久后便搬到这座三面环海的小城。

" 我在石狮定居 23 年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哈利说,尽管是一座海滨小城,但石狮到处充满了商贸的活力。

不只是大都市,就连中国的县域地区也开始出现印度人的身影。这股来华热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中国更多地方。

全球趋势:印度人才的大规模外流

中国并非印度人 " 闯世界 " 的唯一目的地。这股移动浪潮实际上是一场席卷全球的人口格局重构。

在北美,加拿大 2025 年上半年有 35,586 名印度出生人士成为加拿大公民,这一数字是华人的 7 倍还多。在邻国美国,印度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截至 2025 年 1 月,在美印度学生总数达到 255,447 人。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同样如此。澳洲内政部数据显示,在 202425 年度,印度位列移民来源国首位,共有 76,404 人获得澳洲永久居留权,这一数字几乎是第二名中国(28,902 人)的三倍。

欧洲国家也纷纷加入抢夺印度人才的行列。德国计划每年向印度人发放 9 万个技术签证,数量是此前的四倍多。日本同样掀起 " 印度热 ",根据双方签署的双边协议,未来五年将有 50 万印度工人移居日本。

甚至连北欧的芬兰也在加入 " 印度人才争夺战 ",过去十年,芬兰的印度人口增长了 350%。

印度人为何选择中国?

印度人为何突然大量涌入中国?背后是推力和拉力双重因素的作用。

在印度本土,就业压力巨大,尤其是 IT 行业,供过于求的问题非常严重。一位在广州外贸公司工作的印度女性普丽雅坦言:" 我在印度读完大学,每月工资只有相当于人民币 2000 元左右,而在中国,即使是最普通的工厂工作,我也能拿到 4000 多元 "。

经济差距显而易见。2023 年数据显示,印度的 GDP 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经济实力的差距直接反映在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上。

对许多印度人来说,在中国工作一年所能积累的财富,可能相当于在印度工作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除了经济因素,印度国内的困境也是推动力之一。一位在华的印度女性拉克什米眼中含泪述说:" 我永远忘不了在印度生活的恐惧。每天出门,我都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危险 "。

据国际组织统计,在印度,平均每 20 分钟就有一名女性遭受性暴力,街头骚扰、家庭暴力以及其他形式的性别歧视已成为印度女性日常生活中无法摆脱的阴影。

从中国方面看,签证政策的放宽为这股潮流打开了大门。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今年 4 月表示,中国在涉及印度公民的签证手续方面放宽了多项规定,包括取消强制性在线预约并降低签证费用。

同时,中国推出的 "K 字签证 " 为外国年轻科技人才来华提供了更多便利。虽然政策具体细节尚待明确,但象征意义重大——在美国提高外国人才壁垒时,中国正在降低壁垒,欢迎全球人才。

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印度人来华潮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挑战。最先感受到冲击的,就是就业市场。

杭州一家外企的 HR 透露,今年收到的印度籍简历比去年翻了一倍。更让国内求职者焦虑的是薪资问题。同样一个程序员岗位,国内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可能是 2 万,但印度程序员愿意接受低 15% 到 20% 的工资。

在老板眼中,这是 " 人口红利 ";但在国内年轻人看来,这无异于 " 降维打击 "。

更让人担忧的是欧美 " 印度帮 " 现象的重现。在美国硅谷,微软、谷歌的 CEO 都是印度裔,中层管理岗几乎被 " 印度帮 " 垄断。

德国一家车企,一名印度总监上任半年,就招了 11 个印度老乡。这种 " 办公室里只要有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有一帮印度人 " 的裙带关系,一旦取代了 " 能力优先 ",缺乏宗族关系的本地年轻人晋升通道会被严重挤压。

文化冲突也在日常生活中频频上演。深圳地铁里,有人旁若无人地用手抓着咖喱饭;广州酒店的大堂沙发上,有人横七竖八地躺着睡觉;上海外滩,甚至有人光着脚坐在路边。

这些行为在印度可能是习以为常,但在中国的公共场合却显得格格不入。

更严重的是,非法滞留问题逐渐凸显。深圳边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印度籍人员非法滞留的数量同比激增近 50%!很多人拿着旅游签证过来,根本不是旅游,而是偷偷打黑工。

甚至在外卖骑手圈里都流传开了一个 " 致富秘籍 ":接到疑似印度黑工的订单,去 12367 举报,奖金可能比一天工资还高。

如何应对?

面对印度人来华热潮,中国的应对堪称 " 刚柔并济 "。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态度。

例如四川推出了 15 条 " 一带一路 " 人才服务举措,为外籍专家提供绿色通道,甚至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 " 超国民待遇 "。

而对于普通劳工,则严格限制行业和数量,避免对本地就业市场造成过度冲击。工作签证开始 " 一年一审 ",雇主必须上传合同和纳税记录。

人社局也设置了 " 最低薪酬线 ",低于本市平均工资的申请,会被系统自动踢回。

针对文化冲突,中国采取了管理加引导的方式。深圳地铁加强巡查劝导,庐山景区增设警示标牌,用 "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 的态度化解矛盾。

这种 " 欢迎合法交流,拒绝钻空子 " 的思路,既守住了开放姿态,又筑牢了管理底线。

从宏观数据看,中国境内居留外国人总数约 160 万,仅占中国总人口的 0.1%,这一比例甚至不及印度的 0.3%。

中国的净移民率为 0.4,仍是人口跨境净流失国。因此,担心中国被印度人 " 占领 " 显然是多虑了。

如何寻找平衡?

印度人来华潮是中国迈向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来到这里寻找机会。

这是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心的一块 " 勋章 ",但同时也是必须面对的一场 " 成长考验 "。

从短期来看,中国需要在 " 开放引才 " 和 " 保护本土就业 " 之间找到平衡,尤其是在印度人才集中的 IT 和互联网领域,制定更精细的政策。

从长期来看,中国则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从准入到服务,再到融合与管控,形成一个闭环。

既要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红利,又要守住社会公平与文化安全的底线。

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面对印度人来华潮,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更多印度人来华是踏实工作的 IT 人才、诚信经营的商人。关键在于用精准管理化解潜在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

在福建石狮的哈利已经开了自己的公司,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了深厚信任;在四川金堂的荷兰教师马克则享受着县城宁静的生活,闲时爬山徒步。

这些外来者的故事拼凑出一个多元、复杂,但始终向前发展的中国社会图景。

全球化从来不是单向的,它既带来机遇,也带来痛点。中国的应对之策将决定这片古老而又崛起的土地,能否在开放与自主间找到平衡点。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印度 深圳 签证 航班 芬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