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的 " 无招 "(陈航)已经回归 8 个月。
" 无招 " 回归前,钉钉在用户心智中,已经在下滑。真正的客户都清楚,钉钉不断在弥补技术短板、挽回高价值客户的现实压力。今年 7 月,飞书 CEO 谢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 飞书多维表格比钉钉领先至少 12 个月。" 包括小鹏汽车、海底捞、IMS 天下秀等等知名企业,基于各种考虑弃用钉钉,转而选择飞书、企业微信。
" 无招 " 回来后,内部传出管理趋紧的故事,实质是钉钉巨变的缩影。
到了今年 " 双 11",风向突然变了。因为我们看到 DingTalk A1 在没有做出过多营销推广的情况下,强势霸榜 AI 录音笔品类。录音笔 +AI 似乎已经成为钉钉发掘出来的一个杀手级应用。
很快,诸如 " 一张录音卡补齐阿里 AI 战略版图 "" 钉钉用 3 个月完成逆袭 " 之类的乐观声音涌现出来。否极泰来," 泰来 " 不代表所有问题都被解决了。
一年多以来,阿里转向 "AI 优先 " 战略,钉钉被定位为 AI To B 的入口级产品。但即使是部分深度绑定钉钉的企业用户,对 AI 也还是有所保留。龙腾佳讯是北京一家深度绑定钉钉的数字技术服务企业,其 COO 郭灵先生就对陆玖商业评论坦言:"AI To B 特别成功的案例非常少,因为 AI 大模型很难真正洞察企业的深度需求。"
实际调研中,陆玖商业评论更多是在探讨如何辨识协同办公场景中的 "AI 伪需求 "?AI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地方,钉钉究竟有没有找对?
01 协同办公赛道,AI 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在钉钉、飞书与企业微信 " 三足鼎立 " 的竞争格局下,钉钉以流程为中心、企业微信以客户为中心,飞书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但近年以来,飞书与企业微信已经具备独有的杀手级应用,钉钉则长期纠结于 " 功能数量 ",而不是企业用户真正重视的 " 确定结果 "。
比如,企业微信长期以 " 超级连接器 " 定义自己,帮助用户连接企业内部、连接消费者、连接上下游,激活社群里的人脉,并把客户运营起来,包括百果园、泡泡玛特、周大福、索菲亚、宝岛眼镜等众多销售型企业选择了企业微信。钉钉也曾短期投入 C 端社交赛道,推出 " 钉钉圈子 "" 职场人脉 " 等功能,要跟微信争夺用户社交时长,但因为缺乏社交基因,未能取得突破,只是多了几个僵尸功能。
比如,飞书专注 " 智能会议 "" 多维表格 " 等高效协同工具,帮助企业做好内部知识沉淀,包括小米、小鹏汽车等知识密集型企业,以及物美、万达、海底捞等管理密集型企业,都偏向选择飞书。钉钉也在 2022 年上线多维表格,并于 2024 年发布 " 多维表 +AI" 功能,还实施了免费策略。但钉钉足足慢了飞书两年,目前还只是一个追赶者。
直到 DingTalk A1 出来,钉钉才出现扭转颓势的迹象。
调研过程中,陆玖发现,科研院所的很多朋友比较容易成为 DingTalk A1 的重度用户。平时,同行间的学术会议,跟企业合作做横向,都需要大量的记录,若是国际同行、跨国企业还有实时翻译需求。陆玖商业评论从一位中科院计算所的朋友那里了解,近年来,有很多 AI 软硬件可以作为外挂,表面上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语音、文字可以自由切换。但同时,连接数据线,各种 APP 同步,复制发送文字,或者导出文档转发,还得转换很多设备和文件格式,实际工作量也不少,还是很累。现在这个 DingTalk A1 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让记录、调用、分享、归档一步到位,完全消灭了中间过程。而且还能随时调听原声,所有承诺有据可查,增加了信任。
甚至你在会议现场使用 DingTalk A1,会议结束,Action List(行动清单)立刻生成出来,变成钉钉里的任务卡片,直接给相关同事派活。
在 DingTalk A1 的用户反馈里,钉钉确实在一些地方值得点赞。过去,钉钉更多是面向流程、表单和过程管理,用户的理解能力决定了使用效果;现今,钉钉将一张薄薄的录音 " 小卡片 " 作为 AI 能力的新入口,软硬件一体化明显改善了用户体验,说明钉钉已经开始注重基于 AI 能力交付确定的结果。这是一个进步。AI 的商业化价值,最终来源于结果确定。
然而,多年来钉钉系统里累积的诸多问题,会因为一款产品得到根本性解决吗?怕是没有这么乐观。
02 AI 能助力钉钉破局吗?
近年来,有一些人觉得:钉钉越来越不好用。普通用户觉得钉钉界面复杂,两百多个功能堆到一起,核心功能的入口反而不好找。广告特别多,上下班打卡都可能碰上开屏广告。深度用户诟病钉钉的开放程度不够,当初,小鹏汽车宣布弃用钉钉,主要是钉钉无法满足汽车研发的定制化需求。小鹏想要打通车辆测试数据与协同系统,但是受限于钉钉 API 接口的开放度,开发周期长到难以接受。(陆玖注:阿里集团还是小鹏汽车的早期投资人,连自己人都难以服务好。)
结果就是,钉钉的用户规模遥遥领先飞书,但付费用户的比例和续费率远远落后竞争对手。这也是很长时间钉钉不被看好的原因。
根本上讲,外界理解的钉钉都是基于 " 用户视角 ",阿里内部则更多基于 " 生态视角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很多人不喜欢钉钉这样,但钉钉偏偏这样设计。
阿里集团有过一个著名的 " 云钉一体 " 战略,就是在华为云、腾讯云等对手的竞争压力下,实施钉钉与阿里云的捆绑,让钉钉成为阿里云这种底层技术的一个应用入口。应用层就更明显了,你在日志审批或者直播暂停的时候突然看到淘宝系的广告,完全不必感到奇怪。曾在小米做过可穿戴设备设计的资深 AI 工程师陆鸣,在跟陆玖商业评论探讨时直言:" 基于复杂生态的产品设计,除了会让产品本身变得功能臃肿,还总会让你有那种‘被带货的感觉’。"
不过,陆鸣对 DingTalk A1 还是保持一定的好感,觉得钉钉这个产品很像苹果公司的早期产品 iPod。当年苹果公司想要找到一种载体,能够将互联网装进口袋。乔布斯最初找到的载体是最传统的 MP3 播放器,经过 " 重新发明 " 以后,推出了音乐神器 iPod。iPod 很快成了一个爆款,电子产品居然可以做得这么时尚,外界因此重新认识苹果公司。现在,DingTalk A1 让外界看到,AI 协同办公居然可以通过一个录音卡片(部分)实现,有助于外界改善对钉钉的印象。
但是,很多人又开始预期:未来可以通过开发更多的爆款 AI 硬件,实现钉钉生态价值的商业变现。这就不现实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为什么钉钉要选择最传统的录音笔作为 AI 载体?是脑洞大开、灵感迸发,还是因为很难找到更多好的选择?
此前,钉钉也尝试过将考勤机、视频会议一体机等设备作为 AI 载体,但没有获得多大的商业成功。竞争对手甚至嘲讽:" 如果你的办公工具主要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打卡,那一年的沉淀可能是 1000 万次的打卡数据,大概率 AI 能帮你预测的,是明天哪几个员工会迟到。" 这就是 "AI 伪需求 "。
更重要的是,DingTalk A1 主要的亮点是畅快地采集大量的工作对话、个人思考和会议碰撞,这仅仅只是办公场景的一小部分。放眼全球,单款年销量过百万已经是 AI 录音笔这个品类的天花板了,况且国内还有科大讯飞这类强劲对手的存在。
AI 的万里长征,这只是一小步。
03 通义模型正成为钉钉的命运之锚
一位长期关注阿里集团的职业投资人告诉陆玖商业评论:" 如果钉钉的 AI 商业版图中只有 DingTalk A1 这一个亮点,无疑是危险的。未来几年,钉钉还需要持续有新东西出来证明 AI 功能的商业价值。"
这个 " 新东西 " 是什么呢?智能体(Agent)。如果 AI Agent 的应用市场规模是一个太平洋,DingTalk A1 最多只是一个澎湖湾。
钉钉的增长不可能孤立于阿里集团生态,长期看来,发力 Agent 平台将是钉钉绕不过去的一个使命,这是要给阿里集团的 AI 战略提供数据反馈,进而推动通义模型的加速迭代,实现集团整体 AI 收入的增长。外界很少关注,部分欧美企业(比如 Airbnb)就是大量采用通义千问而不常用 OpenAI。这才是阿里集团关注的一盘大棋。
但是,民生证券的研报显示,AI Agent 完成超过 4 小时复杂任务的成功率还不到 10%,这意味着在处理复杂企业业务时,AI 仍不够可靠。企业用户怎么会给这种程度的技术功能付费呢?无疑,钉钉还需要时间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成熟。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钉钉与通义模型将会成为命运共同体。飞书、企业微信都选择了多模型集成的策略,飞书除了字节跳动自己的豆包大模型,还接入了 DeepSeek、豆包、智谱、Moonshot 等,企业微信则接入 DeepSeek、腾讯混元等大模型,这种策略灵活性强,但是会牺牲技术深度。钉钉与通义模型是深度集成的,不是简单的 API 调用,而是底层架构的重构,好处是会有更好的控制力和一致性,但风险也不小——要是通义模型最终没有赢得 AI 大模型的全球竞争,钉钉也会受到明显拖累。
可见,AI 时代,钉钉的命运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控。不知道 " 无招 " 还在憋什么大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