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4小时前
这次主战坦克是不是真的要消亡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夜粥 ,作者讲武堂堂主

第一篇文章发出后,收到了很多老朋友的评论和私信问候,光阴如梭、时隔数年,堂主很感动!这里就很多问题回答一下:

1、讲武堂公众号关闭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我们要往前看;令人惋惜的是,堂主也没有过去文章的备份。但是军事科技的魅力不就在于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堂主们过去的一些认知、判断也需要修正,大家需要一起不断交流、寻真。

2、堂主不是一位,而是 6 位。有大家已经寻回的邱道长,有老是喊钱钱钱的邓肯(他其实是位富二代、抠门啊),有喜欢晒自行车和模型的胶佬、东北堂主,还有在幕后的肉山大魔王、一顿可以吃 7 碗米饭的山东堂主,以及号称大白狗的东北堂主。

而我是集合大家做事,客串领导、特别关注付费篇的广东堂主,熟悉岭南文化的朋友应该能猜到,踢馆、夜粥 2 个词都粤味十足。

踢馆这个栏目名,是当初堂主联想起一位同学的讲述,当年电视剧《霍元甲》播出后,岭南遍地武馆,他老爸开着手扶拖拉机,一个晚上连踢 7 家武馆,威猛无比!

夜粥一词的背景则是,广东城乡各村很多都有自己的武术队,逢年过节为村里舞狮、游神。在以前,武术队的年轻人晚上练完功后,肚子饿了,有村里提供的鸡粥作为夜宵。食夜粥,即是晚上加班苦练的意思。

现在踢馆栏目名,邱道长已经继续用了;为避免混淆,堂主就开个夜粥档与大家继续交流。

还是那句话,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这里不止有鸡粥,欢迎各位新老朋友赏面、点餐!

这次主战坦克是不是真的要消亡了?

不会,尽管俄乌现在打了一场一战式的堑壕战,FPV 无人机、雷场限制了坦克装甲车辆的战场作用。但堂主觉得未来主战坦克、重型步兵战车的战略战术地位反而会加强,技术已经展露曙光。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车辆的混动技术发展。肉眼可见,重型履带式车辆的加速、续航能力、持续作战能力会有 2 倍的提高。例如,越野机动,混动的油耗会只有原来的一半。这可能意味着重装甲兵团突击的战略突然性有质的提高,一箱油的推进距离从 100 公里增加到 200 公里的话,很多中小国家可能已经没纵深可言了。

二、传感器技术、电机技术、AI 发展,成本下降。小型毫米波相控阵雷达、高分辨率 ccd、高性能计算芯片估计 5 年内可以铺开军事应用,这对步兵打击能力会有质的扺消效果。例如:

1、大疆四轴 FPV、小型巡飞弹现在能大杀四方,主要因为装甲车辆单车没有好的探测手段发现它们,肉眼又顶多有 100 米的发现距离,即它们实际是有隐身优势。而现在小型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对低慢小已经可以做到 2 公里左右的探测,高分辨率光学 V R 未来要做到 300 米也不难。打破隐身光环后,要击落四轴无人机、巡飞弹都不难。

图:俄军已经将中国民用反野猪雷达用于反 FPV 作战。未来坦克末端防御系统的雷达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进对 FPV 探测、跟踪功能是可以预见的。

2、电机技术进步又让多炮塔成为现实。像 100 式坦克用的武器站,拦截弹发射器都要有极高的转动加速度。你如果愿意增加点成本,100 式坦克甚至可以将机枪跟拦截弹组合在一个武器站上,反正改用更大功率电机就行,炮塔两侧各一个,这样强化城市战对付步兵、拦截反坦克导弹、无人机的能力。

3、Ai 技术发展,与高分辨率光学 V R 结合,将极大改善坦克装甲车辆的周视态势感知能力。例如摄像头用 4 亿像素 ccd,视场角 30 度,它在 200 米外的分辨率大约是 0.5 厘米。这个分辨率,Ai 要发现窗口的敌人步兵,准确率、召回率都已经可以做到很高的水平。Ai 给出告警提示,马上调用武器站上的高倍率具去确认、瞄准目标,坦克甚至可以对伏击步兵先敌打击。而令坦克装甲车辆头痛近百年的雷场,如果是紧急抛洒的雷场,AI 识别也不困难。

这一项也已经看到了技术端倪,现在各大手机厂都在搞 AI 手机,争相在手机上装入了端侧大模型(与部署在云端提供线上服务的 GPT、DeepSeek 相比,这实际应称为低参数的小模型),主要为了满足用户手机私密 AI 助手功能。随着算力芯片、端侧大模型的发展,坦克装甲车辆用上估计也就几年内的问题(战场上当然是不能依赖云服务,只能搞端侧)。

图:结合 VR、AI 技术识别窗口中敌军的示意图(本示意图为 AI 生成)。

三、坦克作为重型装甲平台,它在尾舱、翼子板上布置四轴无人机起降站、巡飞弹发射器很容易。特别指出的是,小型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做图传功能,这抗干扰能力可不是步兵手里的遥控器可以比的。

总的来说,灵巧武器的对抗天平,又在向防御一方倾斜了,传统甲弹对抗仍不可缺少。未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不对称战争中,坦克、重步战突入敌方筑垒地域、城镇,武器站封控战场,释放无人机、机器狗钻隙剿杀敌方步兵、恐怖分子。

图:参加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的 100 式步兵战车,这不妥妥 100 多年来军事爱好者一直梦寐以求的多炮塔装甲车辆嘛,它在车尾还驮着 FPV 无人机,以后再驮 2 头机器狼是很正常的事情。

图:同样在炮塔上不断堆叠的德国豹 2A8 主战坦克,即将交付挪威陆军。

俄乌和平计划从 28 条改成了 19 条?

事件在快速发展中,所谓 19 条,是美乌日内瓦双边会谈后,乌克兰代表向媒体的放风,国内媒体不加分辨直接翻译;但美方很快否认,原话意思大概是没什么 19 条,谈判在进程中,条款在快速变化,谈多少条没什么意义。

事实就是这样,和平计划进入了讨价还价的阶段,但最初美俄提出的 28 条则确定无疑是现在所有讨论的基础,以后是要上历史书的。

其实现在局势已经很明白了,美国坚决要从俄乌战争抽身,欧洲无力支持乌克兰将战争打下去,俄罗斯虽然难受、却能咬牙坚持下去。俄罗斯甚至没在国内进行总动员,而乌克兰的征兵官却要在街上抓壮丁。

自库尔斯克战役以来,乌军陷入了长达 8 个多月的被动局势。俄军进攻速度慢如乌龟,但他们确实全线在进攻着,一点点蚕食乌克兰军队的阵线、设防村镇。

如上条回答所述,实际具有隐身优势的 FPV 无人机限制了俄军坦克装甲车辆的进攻能力,但经过 2 年战场磨砺,俄军也基本适应了现在这种一战式打法。小股步兵组成一战式的暴风突击队,不断对乌军阵地进行亡命渗透突击,夺取阵地、慢慢巩固后再出击,俄乌军人以命搏命,很血腥,但有利于血厚的俄军。

另一方面,美国军援变成涓涓细流、由无偿拨付、改为军火交易,对乌军也是致命的。例如,海马斯火箭炮所使用的 M31 制导火箭弹,2023、2024 年年交付乌军的数量均在 5000 枚以上,而今年至今仅 250 枚。这使得俄军往前线集结兵力和物资要比过去 2 年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前线、还是纵深,乌军实际丧失了对俄军的进攻能力,只能被动应对蚕食。

视频:俄军进入红军城,看不到威武雄壮的坦克洪流,浓雾中士兵开着没有门的皮卡、摩托车(FPV 来袭时方便跳车躲避),犹如电影《疯狂的麦克斯》场景。

而美国是铁了心的,川普对俄乌和平协议的最新回应非常露骨。

记者问:要求乌克兰割给俄罗斯的领土是不是太多了?

阿川:现在的情况是,乌克兰这边一直在丢。过几个月,这些领土还是会被俄罗斯占领,你现在给,还能少死 5、6 万人。

记者问:那俄方的让步是啥?

阿川:他们不继续打就是让步。

视频:川普对俄乌和平协议的最新回应。

这没法更赤裸裸了。乌克兰如果想继续打下去,就得做好没有美国军援的准备,泽连斯基在 28 条出炉时其实也说了要做最坏准备。

至于欧洲人,美乌在日内瓦会谈时,也不带他们,他们不重要。正如 2014 年,当乌克兰抗议局势进入关键时刻时,欧洲曾主张向俄退让,但希拉里的头马,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的维多利亚・纽兰直接喊出 fuck the EU。现在美国自己与俄媾和,如果欧洲阻拦,估计美国人不介意再骂一次。

国产 3D 打印涡喷发动机完成首次飞行,这有什么意义?

先转一段官方媒体的报道:

" 总台记者今天从中国航发集团获悉,由中国航发自主研制的 3D 打印极简涡喷发动机,圆满完成首次单发飞行试验,标志着 3D 打印发动机在工程应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本次飞行试验持续 30 分钟,飞行高度达 6000 米。该款发动机,超过四分之三重量的零件,均采用 3D 打印制造,大幅减少了零件数量,实现了轻量化、高性能的设计目标,为下步更高高度与速度飞行打下坚实基础。"

大家注意官方的表述里直接就使用了 " 单发 " 字眼,这潜台词就是 3D 打印涡喷发动机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武器装备,用于巡飞弹、自杀式无人机、低成本巡航导弹这类新型灵巧武器。

巡飞弹在阿塞拜疆 - 阿美尼亚战争中大放异彩,阿塞拜疆军队使用以色列的天空袭击者巡飞弹,在数天内就直接将阿美尼亚军队防线打崩。这类小型巡飞弹具有有效飞行距离远(约 100 多公里),滞空时间长等特点,特别是体积小带来的战场隐身优势,成本低廉带来的数量优势,让传统防空体系非常头痛。要对付它,必须使用俄制铠甲、中国 625 等先进野战防空 / 高炮系统,而这些系统造价高、装备少,很难覆盖整条战线。

图:以色列制造的天袭者巡飞弹。

巡飞弹的弱点是最大起飞重量小,只能带动 3-20 公斤的战斗部,100 多公里的作战半径也不足以打击敌国纵深军民设施。于是我们在俄乌战争中又看到了,俄军方在巡航导弹库存见底时,不得不屈尊向伊朗购买见证者 136 自杀式无人机、以及引进其生产线(曾几何时,伊朗向俄求购苏 35 战斗机不得)。作为巡航导弹的补充,俄方见证者 136 频繁轰炸乌克兰民用设施,这也是明知特朗普 28 条是不平等条约,乌克兰现在却不得不低头谈判的原因之一。

但作为纵深打击武器,见证者 136 的性能仍然不足,它机长 3.5 米、翼展 2.5 米,采用 50 马力的活塞发动机作为动力,最大起飞重量 200 多公斤,战斗部重 50 公斤,航程 1000-2000 公里,最大起飞速度 185 公里 / 小时,飞行高度一般为几百米。这几点是它的致命缺陷:

1、速度太慢,又无体积小的隐身优势。预警体系完善的敌方,很容易组织起拦截,例如在预警机支援下,一架战斗机携带制导火箭弹,很容易在大片拦截区域,连续拦截多架自杀式无人机。甚至武装直升机也可以投入拦截行动。

2、速度太慢,加战斗部重量不足。50 公斤战斗部,装药可能为 2、30 公斤,速度又慢,这基本没有钻地、甚至轻防护目标能力,更多地只能用于袭击民用建筑。

3、速度太慢、加飞行高度不足。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它要打击 1000 公里外的目标,得飞行 10 小时左右,这导致它因活塞发动机意外停车而坠毁的概率大增。

综上,见证者 136 自杀式无人机让乌克兰民众胆寒,但在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无论是见证者 136、还是更大的见证者 139 均无建树,不是在飞行过程中坠毁,就是被拦截在以色列边界以外。

图:伊朗见证者 136 自杀式无人机。

因此,军事强国(现在其实就只有 G2 了)又回到巡航导弹的路子上,往高搞就是高超,往低搞就是看如何压低巡航导弹的制造成本。压成本,首当其冲的就是精密而复杂的小型涡喷 / 涡扇发动机。例如,美国初创防务公司马赫工业推出的 " 战略打击 " 小型巡航导弹,就被人发现使用了中国民用的弦云 800pro 涡喷发动机。

美国人在利用中国制造来实现虚假的 " 低成本 ",而中国军工则是在底层技术上去实现低成本,谁劣谁优,不言自明。

传统巡航导弹动则 100 多 200 万美元造价,让财大气粗的美军也只能常年维持 4000 枚左右的库存。随着 3d 打印发动机等廉价技术实现,那么我们未来保持亚音速隐身巡航导弹 5 万枚的库存、年产 5 万枚的产能是可能的。日投射 1500 枚巡航导弹的军事力量,不仅可以砍头,足够把侵略者的身体剁成肉泥。

图:美国初创防务公司用中国民用涡喷发动机去实现低成本。

图:美国通用公司推出的 " 靶心 " 低成本巡航导弹

美国海军为何又放弃星座级护卫舰?

这是美国国防装备发展的老顽疾了。除了战争时期,美军一、二、三、四等人对武器研发多数时间是始乱终弃,像耳熟能详的 LCS 濒海战斗舰、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AAAV 两栖突击车、防地雷反伏击车、科曼奇攻击直升机、十字军自行火炮、F-22 战斗机等,不是没研发完成,就是装备一定数量、甚至是大规模使用后就不再继续。

这还得从体制上找原因,与我国军方主导武器研发不同,美国武器研发实际上是没有主要负责部门的。以美国海军为例,主导装备研发计划的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主任为军职少将,办公室人员为军职民职混合)、向海军副部长(民职)负责。而往上,海军部长、国防部负责研究与工程的副部长、乃至国防部长也均是四年一届的文官;另外国会的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和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又监督着预算制定、拨款审批、研发过程,他们也是四年一届的流官。

也就是说,那位主导装备研发的海军少将除了要听取海军参谋长、各舰队司令等同僚的需求,头上一堆外行,各方史密斯专员和国会老爷们。将心比心,这个角色换你来当,会不会头大?一个武器项目的研发失败,你能看得出谁要负主要责任吗?

其实看航母弹射器的例子就知道了,我们因为有主导、负责的部门,有充分的论证和报告,就能决策蒸汽改电磁;而美国那边现在是开玩笑似的要求电磁改回蒸汽。

图:现任美国国防部长皮特・海格塞斯,原福克斯新闻主播,退役陆军少校,在军队中的最高指挥职务为步兵排长。不愧为陆军步兵出身,他最在行的是做俯卧撑。

回到技术角度,也许是被猪母、LCS 吓坏了,美国海军星座级护卫舰是以意大利 / 法国已经成熟的 FREMM 护卫舰作为母型来研发的,初衷是通过购买现成设计来省钱、省时间。

但如前所述,在执行过程中,外行指导内行的后果就暴露了,FREMM 护卫舰的原设计不满足美国海军引以为傲的生存性标准(抗冲击、损管)。要知道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美国海军是蓝星上唯一做全舰近距离抗冲击试验的,真正从实战出发,近年 G2 的另一位东方大国才开始搞。

这可不行啊,怎么能降低要求、特别这是先辈在二战太平洋战争中鲜血换来的教训。于是在一群海军上将、中将要求下,星座级不断修改设计,据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报告,星座级与原本的 FREMM 设计共用率最终低于 15%,实际上等于重新设计了一艘新船。这样,超支、延期的顽疾再次降临。

图:东大 052D 驱逐舰的全舰抗冲击试验。这是向美国海军借鉴的做法,来自太平洋战争的经验。不过这种风险性试验,不是大批量建造,相信没那位将军敢冒风险。

2017 年 7 月,美国海军发布新一代护卫舰 FFG(X)招标信息。

2020 年 4 月,美国的马里内特海事公司(意大利芬坎提尼集团的子公司)中标。

2022 年 8 月,首舰 " 星座 " 号(FFG-62)开工,预计 2026 年交付;几个月后,二号舰 " 国会 " 号(FFG-63)也开工。

3 年后,直至现在宣布项目取消,仅保留一二号舰继续建造、剩余四艘建造计划取消,首舰 " 星座 " 号(FFG-62)的建造进度都只有 12%。

这过程中要命的是,一边建造、一边修改设计。有位美国官员解释项目取消时说,修改原设计、总要比全新设计困难。这话是不是很熟悉?美版 " 修改原设计,需要慎之又慎 " 呀。当然我们坚持下来了,才有国产苏霍伊家族的繁荣。而美国那边,不知道谁该来负责,新官自然干脆取消了,反正锅落不到自己头上,无数夭折的美国装备项目的血泪史就是这样写成。

图:星座级护卫舰的模型。其满载排水量 7400 吨,采用 " 基线 10" 宙斯盾系统,主要武备包括 AN/SPY-6(V3)相控阵雷达(3 个 S 波段阵面)、32 单元 MK-41 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标准 2 系列、以及 ESSM 舰空导弹)、16 枚 NSM 反舰导弹、1 座海拉姆近防系统、57 毫米主炮,双直升机库。

星座级护卫舰项目取消的后果显而易见,在不久的将来,伯克级驱逐舰将一人身兼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三种角色,美国海军继续承担昂贵的使用成本。

不过话说回来,堂主认为,星座号护卫舰的取消,长远来说,对美国海军确实是好事。一条 7400 吨的船,垂发单元才 32 个,这搞的是海军游艇、沾染了欧洲人的臭毛病。

与胡塞武装在红海的导弹攻防战说明,哪怕是二等舰,仅 32 个垂发是不够的,对飞机最大探测距离 300 多公里的雷达也是不够的,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扩散的时代,星座级如果真批量建造了,以后有事还是得伯克级上。

东方大国对 054B 也是浅尝即止,真正的通用舰,只能是装备 64 单元垂发、大型 S 波段相控阵雷达的 052D,它具备完整的防空、反导、反舰、反潜能力;主力舰是 055、以及未来的 055A,比 052D 多出海基中段反导能力。

图:星座级、054B 的 3D 图。这是 G2 的一对难兄难弟啊。

LCA 在迪拜航展上坠机,说明了它什么缺陷?

实事求是地说,这次 LCA 坠机主要还是飞行员操作有问题。LCA 在航展上的表演通常固定,比较此次坠机前表演的高清视频、以及过往视频,这位飞行员做动作时的小调整非常多,多数时候不能一步到位。

视频:LCA 两次表演动作比较。

关键是他在坠机前做负过载转弯动作前,飞机高度已经很低了。从飞机姿态变化来看,飞行员很可能有 2 次犹豫:

第 1 次是,一度拉杆抬头,但又很快压平,并半滚转让飞机进入侧飞状态、随即压杆进入负过载转弯,这可能是想坚持紧凑地完成全套动作;

第 2 次是,一度左打杆,这可以半滚转尽早把飞机改平,但不知为何,他很快又右打杆,让飞机来了一个滚转,并且滚转过程中、飞机尚未改平即拉杆,飞机高度猛地下降、勉强改平即坠地爆炸,神仙难救。第 2 次很可能是,在犹豫、慌乱中对飞机姿态感知、决策都出现了问题。

特技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飞行表演中坠机失事或事故症候很常见了,今年 7 月西班牙空军一架 F-18 战斗机也是因为高度判断失误险些出事,飞行员通过拉大迎角的极限操作救了回来。怎么说呢,死者为大吧。

要说 LCA 有什么技术缺陷,它本身就是个缺陷。作为印度第一款自主研制的三代战斗机,很多产品设计点都是通过外包咨询去完成,从一开始就跑偏:

LCA 采用固定进气道,却有着鸭式三代机中最大的后掠角。LCA 后掠角达到 62.5 度,而幻影 2000 为 58 度、阵风为 50 度、鹰狮仅有 45 度。你说,它追求高速嘛,却采用固定进气道,最大飞行速度只要求 M1.6;你说它不追求高速嘛,却用了最大的后掠角、最小的展弦比。

另外作为现代战斗机练手之作,采用了较高比例的复合材料,仍一直为重量超标所困扰。

因此,左右逢源的印度,虽然能买来最好的子系统,但仍然没办法让 LCA 性能达标。一贯无故自豪的印度将军,就只能说,造不如买了。 ( 作者:原腾讯《讲武堂》公众号堂主 )

图:固定进气道,与最大后掠角三角翼出现在一起真的很违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