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遥何
单剧播放量破 2 亿,日耗投流资金超 15 万元——动态漫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从一种「折中」的内容形态,跃升为文娱行业最具爆发力的新赛道。
而在这场由技术和需求共同驱动的浪潮中,蓝色光标等敏锐的先行者早已深入腹地。
在与 1 号的对话过程中,蓝色光标 BLUE NEO 部门 AI 精品剧组制片人刘珊珊表示:「我们部门其实一直在做 AI 视频创作方面的工作,大概两年前就开始陆陆续续做 AI 视频生成,这里面就包含了动漫风格和拟真风格」。两年前,蓝色光标就开始了动态漫和精品短片的探索,到今年年初正式将 AI 动态漫作为主业务。
本篇文章,1 号试图透过以蓝色光标为代表的一线实践,揭开动态漫狂潮背后的行业逻辑与未来图景。
叙事与题材的解放
动态漫的爆发,本质上是 AI 技术成熟、市场渴求新内容形式以及超现实题材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动态漫与实拍的真人短剧究竟有何不同?在刘珊珊看来,「从内容创作的视角来看,相比实拍短剧,AI 动态漫可挖掘的题材更为宽广」。
与传统实拍短剧受限于真人演员、场景搭建和高昂特效成本不同,AI 动态漫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题材自由」。 无论是玄幻大陆、未来科幻都市,还是逆袭复仇、穿越言情,这些在实拍中需高昂成本实现的题材,在动态漫中可通过 AI 生成技术高效呈现。
刘珊珊精准指出,「现实题材会受制于真人拍摄的各种因素,而动态漫可挖掘的题材范畴更为宽广,非常适合构建宏大、天马行空的世界观」。这使得大量拥有庞大粉丝基础但长期以来因技术、成本或叙事复杂度而难以真人化的网文、漫画 IP,找到了一条低成本视觉化的高效路径。
目前市场上商业表现较好的动态漫作品,大多基于男频小说和网文改编,但刘珊珊透露,蓝色光标并未局限于单一题材。「我们同步也在尝试女频类动态漫,包括古装类和逆袭类题材。比起题材选择,我们更关注的是内容是否具备爽点」。为此,蓝色光标与多家平台、版权方乃至短剧巨头公司展开合作,联合开发多类题材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商业化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动态漫的「爽感」机制与短剧的「强刺激」公式截然不同:短剧依赖「三秒切入、六秒高潮」的密集节奏,而动态漫的受众对叙事节奏的包容度更高,更看重世界观的沉浸感与角色成长的阶段性成就感。
刘珊珊分享道:「动态漫更适合去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然后徐徐展开故事,其爽点不会非常急切地要每一集都给出更高刺激,而是通过主角在整个世界观中的逐步探索,获得阶段性的成就感。」 这类内容往往更注重长期叙事线索的铺陈,如人物关系的渐次发展、能力体系的逐步升级、世界图景的缓缓揭开,观众随之体验的是一种累积性的满足。
正如刘珊珊所说,动态漫的观众「更看重逻辑上的衔接性,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对叙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意味着动态漫的用户粘性和 IP 沉淀潜力可能更强。
一线的制作挑战
AI 技术大幅降低了动态漫的制作门槛和成本,动态漫制作成本最低可下探至 1000 元至 2500 元一分钟,远低于传统动画。
蓝色光标内部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安排不同项目组的体量,从剧本开发到剪辑成片,一个 5~8 人的项目组月产能约在 60 集。虽然效率已远超传统动画,但刘珊珊表示,「我们期待 AI 能够作为工具帮我们去提效,虽然它已经比传统动漫提效非常多了,但我们期待的是它能够做到更优秀。」
她指出,当前动态漫最大的痛点来自于「价格与产能的内卷」。 虽然 AI 工具迭代迅猛,但大量批量化产出仍依赖「堆人」模式,导致行业陷入低价竞争,制作方可能会选择将产能外包至成本更低的二三线城市,这与短剧早期的发展路径如出一辙。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头部公司正积极投入流程优化和自研工具,蓝色光标就在自主研发一站式 AI 生成工具。
刘珊珊解释:「BLUE NEO 现在在做自己的批量化生产工具产品的开发,也是为了将来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快地实现我们的想法,而不是靠无限地堆人力工厂去完成一个目标。」
其次,AI 技术并非万能,目前仍存在诸多显性瓶颈。
刘珊珊分享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去年 BLUE NEO 项目组制作《西游记 2.0》时,有一个猪八戒尾随瑜伽美女的镜头,AI 工具始终无法生成,「因为一直会被识别为变态」。当时项目组的解决方案颇为「原始」——用 Photoshop 将两个角色拼接到一张横屏底图上,再单独运行动画效果。
刘珊珊指出,「AI 技术迭代之后,这个部分现在已经可以直接实现了。」 然而,新的限制依然存在。例如 AI 生成的画风不稳定。「一部 80 集的动态漫,目前能大量稳定产出的画风可能只有两三种」;再如武打动作不连贯。「我们想做武打类型的动态漫时,发现 AI 在真人武打和肢体接触上还是会有一些技术的限制」。
尽管当前动态漫行业仍处于类似短剧初期的粗放增长阶段,面临产能竞争与技术瓶颈,但正如 AI 技术在持续迭代,动态漫也正朝着精品化、高效化和风格多元化的方向演进。
刘珊珊的团队多数成员拥有传统影视背景,习惯于实拍领域的叙事方式。为了找到更适合动态漫的叙事节奏,团队投入大量前期研究,针对不同题材深入分析受众偏好的画风、故事节奏,并引入 AI 工具辅助进行内容总结和节奏梳理。
这种注重叙事结构与前期策划的行业实践也反映出动态漫领域「质量建设」的趋势。而内容质量的提升,客观上也为动态漫探索更可持续的商业路径提供了可能。
动态漫的商业想象力
超越短期的流量博弈,AI 动态漫正展现出更具想象力和可持续性的商业前景。其核心优势不再局限于单部作品的流量变现,而在于 IP 的长期价值运营和跨文化传播潜力。
虽然在付费解锁、广告植入等基础商业模式上,动态漫与短剧存在相似之处,但其真正的想象力来源于 IP 的深度开发和多元衍生。
刘珊珊点明了关键,她指出,动态漫的想象空间在于 IP 价值开发。一个成功的角色 IP 所能带来的衍生收益——如形象授权、周边开发、跨媒介改编——可能远高于单部作品的流量收入。
她以「哪吒」为例生动阐释:「哪吒的 IP 价值远远大于单部电影的收入。AI 动态漫的角色如果能够受到大众喜爱,由此衍生出的整个 IP 生态价值将非常丰厚,而且完全不存在真人演员『塌房』的风险。」这种安全性和延展性,对品牌方和长期内容运营者而言,极具吸引力。
出海是动态漫另一个充满潜力的增长方向。
与真人短剧出海时面临的文化隔阂、演员适配、高成本、本地化实拍等难题不同,动态漫凭借其独特的「二次元属性」,在艺术风格和角色形象上具有天然的全球普适性,更容易跨越地域与文化差异,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全球化分发。
刘珊珊以韩国市场为例,分享了本地化实践的洞察:「我们发现韩国的动漫、条漫基本以竖屏形式为主。因此在针对日韩市场出品时,我们专门研发了一套竖屏 AI 动态漫的表现形式,并通过添加中插描述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这种对本地用户消费习惯的细致尊重,正是动态漫顺利打入海外市场的关键。
韩国条漫(左) 动态漫《404》截图(右)
除日韩等传统动漫消费市场外,东南亚的越南、印尼,以及南美葡语、西语地区,用户对动态漫内容表现出强劲的消费意愿。虽然目前行业整体出海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出现现象级爆款,但其潜在的爆发潜力已被资本和平台广泛看好。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各大内容平台正在积极加码动态漫生态。抖音、B 站、快手等平台陆续推出专项扶持计划,通过流量倾斜、资金支持、更高分成比例等方式激励优质内容创作。
这种平台级的大规模投入,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也显著加速了整个行业从「小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精品化」阶段的演进。
图片来源:公众号 腾讯 Post
可以预见,随着 AI 技术进一步成熟、IP 运营和出海路径的不断清晰,动态漫有望构建起一个涵盖内容创作、IP 衍生、跨媒介开发、全球化发行的完整商业生态。
1 号结语
9 月 8 日,快手发布漫剧合作政策,联合可灵 AI 推出创投计划,进一步印证了动态漫的内容潜力。
我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动态漫绝非只是技术迭代的副产品,也不应被简单视为「短剧的动画版本」,它代表了一种更接近 Z 世代审美、更适配宏大叙事、也更易于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形态。
今后,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制作精良、风格独特、IP 生命力持久的动态漫作品涌现。动态漫能否真正走出一条区别于真人短剧的、真正基于 IP 长期价值与全球化叙事的可持续道路,仍需行业持续探索与实践,未来,我们共同见证。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