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 前天
Find X9诞生记:当一群“较真”的工程师被允许“尽兴造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 10 月 17 日,OPPO Find X9 系列的发布会已经结束。网络上,关于它影像和屏幕的讨论很多,参数和亮点一目了然。但参数表不会讲述故事,尤其不会讲述一个产品是如何从无到有的故事。

摄影师:李白兔子

一部手机的诞生,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以一个看似简单的目标为例,将屏幕边框再收窄 0.1 毫米。这可能意味着显示屏需要一种全新的封装工艺,结构工程师要重新设计整个中框,天线团队则必须为组件找到新的容身之处。任何微小的改动,都可能会引发牵涉数十个团队的工程连锁反应。

可以说,旗舰手机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在无数次选择、争论和妥协中被 " 磨 " 出来的。那么一家公司,是如何做出这成千上万个决策的?对于 OPPO 来说,答案可能藏在它的工程文化当中: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一种新的供应链关系

点胶设备在手机前组装和后组装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它负责衔接屏幕和中框,因此直接关系到边框能做到多窄。为了追求极致的窄,一家深圳供应商轴心自控已经和 OPPO" 死磕 " 了 10 年。轴心自控的大客户经理李林曾给出过一个评价:OPPO 是所有同类厂商中最愿意尝鲜的。听到别人或自己想到一种新技术,就总要把想法实现。"OPPO 对技术有一种‘渴望’,这在所有同类厂商里是最强的。"

这意味着供应商不只是订单的执行者,更是共同探索的伙伴。OPPO 鼓励供应商们一起加入这场创新游戏,每年甚至会单独设立创新奖项以及相应的订单、份额的倾斜,鼓励供应商拿出更好的技术方案。" 但拿到这些的前提是,你得能跟上它的节奏,甚至超越它的期待。" 另一家做中框的供应商代表表示。OPPO 对结果指标的不让步,也成为一种倒逼机制。

当 OPPO 提出一个极限要求时,它不会只做一个 " 甩手掌柜 "。李林对此感受很深,他认为 OPPO 并不只是抛出一个任务。" 他们的研发、生产制造团队,都会投入人力来跟我们一起看这件事的可行性。而不是说,问题我提出来了,你们公司自己想办法。这一点,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

这种不计较短期成本的投入是相互的。OPPO 制造中心的资深工程师沈集讲述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为了验证一个贴膜的精度问题,供应商需要一批价值 10 万块钱的新膜来测试设备。他的第一反应是 " 给啊,没什么问题,我们自己掏钱就行了,这种事情很常见。"

基于双方的信任关系,OPPO 还会向核心供应商分享未来三年的技术路线图。沈集谈到与轴心的合作时说," 我们每年会把未来三年的规划给他。我们会明确地告诉他,未来三年,我们的点胶精度要从多少做到多少。" 这种罕见的透明度,让有同样技术追求的伙伴可以进行前瞻性的投入,陪着 OPPO 去走那些没人走过的路。一位工程师补充道,有些项目合作了好多年,技术点一直在推进但一直没落地,设备也没卖出去。" 没卖就没卖," 他说," 该退就退了。"

这种信任的深度,也体现在一个细节上。一位 OPPO 的核心工程师回忆,在 2016 到 2017 年左右,双方的合作已经紧密到 " 轴心一行行的关键代码,我全部都是清楚的。" 在核心代码为核心资产的科技行业,向合作伙伴开放底层代码,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意味着双方已不是传统的甲乙方,而是更类似于一种技术共同体。

一种 " 反常规 " 的投入

在 OPPO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工程师每年都必须抽出完整的一天时间,去亲自接听用户的客服电话,还要定期去门店卖货。这套机制,让他们能最直接地听到用户的声音。沈集描述第一次接电话的体验," 你手机没做好嘛,别人说你这个地方怎么不行 "。

另一位工程师在访谈中反复强调公司内部的一个理念则是:"1ppm(百万分之一)的不良率,对于拿到这个产品的用户来说,就是 100% 的失败。" 这种对用户的洞察,也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标准,产品体验的及格线不是 " 用户不投诉 ",而是要追求超出预期的 " 用户满意 ",这也催生了 Find X9 系列上那些看似反常规的投入。

Find X9 系列搭载的 1nit 明眸护眼屏,是一个典型产物。

它起源于一个简单的观察。用户在熄灯后使用手机时,即使把亮度调到最低,屏幕仍然刺眼。传统旗舰的最低亮度在 2 到 5nit,而 OPPO 的屏幕团队认为,要真正做到 " 熄灯也护眼 ",必须把这个数字降到 1nit。问题是 OPPO 提出这个需求时,供应链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实现。

1nit 这看似微小的数值差异,背后是巨大的技术挑战。OLED 屏幕通过控制每个子像素的电流实现亮度调节,亮度越低,电流控制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在 1nit 极低亮度下,需要将子像素电流压缩至常规状态的 1% 以下,还要维持数百万像素的电流均一性,偏差需控制在 0.001nit 以内。更棘手的是 Mura 效应,也就是屏幕在低亮度下的 " 抹布屏 " 现象,这个问题源于 OLED 生产工艺的先天局限。

传统的解决方案是 " 挑屏 ",用高淘汰率筛选产品,但成本高昂且治标不治本。OPPO 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自建显示科学产线。相关产线投入超过十亿,配备了 1.51 亿像素的工业相机和航天级的无尘室。它的唯一作用,就是对每一块屏幕进行 " 逐子像素 " 扫描,以 0.001nit 的精度捕捉 Mura 缺陷,为每块屏幕绘制独一无二的 " 数字地图 "。

基于这个地图,OPPO 通过云端 AI 大模型,为每块屏幕生成专属的校准档案,这份档案会以加密方式永久烧录进 Find X9 的显示芯片内,与硬件 ID 三方绑定。这套被 OPPO 称为 " 一屏一策 " 的方案,让每块屏幕都有了自己的 " 修复记忆 "。最终,Find X9 在全行业首次实现了硬件级 1nit 极暗显示。

Find X9 系列的极窄边框,同样来自一场长期的技术规划。2020 年沈集负责制造部门的技术规划,预判到随着产品持续向轻薄化演进,传统的装配方式将无法满足极限空间的装配需求。于是他启动了 "3D 斜插装配工艺 " 的预研,并联手供应商进行技术储备。这听起来像是细节优化,但实际上是非常难做的结构性创新,通过改变主板安装角度和立体空间堆叠,突破手机内部空间限制,让更大电池、更强影像模组得以实现。这个在四年前的预判,最终在 Find X9 上得到了验证。" 大的突破,一定来自很前期的技术规划和预研," 沈集说。

沈集的这种前瞻能力,部分来自他在 OPPO 的特殊成长路径。2013 年加入公司后,他先后负责过旋转摄像头、指纹传感器、玻璃后盖、再到技术规划,最后接手旗舰机项目。这种频繁的岗位轮换在 OPPO 并不罕见,一位工程师表示,"OPPO 对轮岗的频率,至少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倍。" 但轮岗有门槛," 一定是表现优秀的人才能轮。" 这种机制让工程师们既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又能对技术做出更全面的判断。当然代价也存在," 有时候人员更新换了一拨,传承没做好,那真的好痛苦。" 但 OPPO 选择了在广度和深度之间寻找平衡,既需要像沈集把握趋势的横向人才,也需要在某个领域深耕十几年的纵向专家。

在行业普遍倾向于用算法提升照片清晰度时,Find X9 Pro 团队则选择攻克 " 光学清晰 " 这个更难的问题。为了让 2 亿超清长焦发挥全部潜力,OPPO 引入了主动光学校准系统(AOA),采用操作精度达到 0.1 微米的亚微米级机械臂,比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精度还高 100 倍。在校准过程中,机械臂带动镜组移动,系统结合 AI 光学大模型预判,找到像差最优解,将镜组调节到最准确的装配位置。确定位置后,再通过自研的、收缩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胶水进行固定。最终这颗 2 亿超清长焦的整体解析力提升了 15%。

摄影师:宋壹

由于总是在尝试一些新鲜的、还没有形成共识的技术方案,可想而知 OPPO 的制造工程部工作氛围绝不是 " 一团和气 " 的。沈集笑说,他喜欢和同事 " 吵架 "。

2021 年,某个项目要用一种擦胶工艺,老板认为行业内有现成方案,快速复制就行。他却坚决反对,理由简单粗暴," 不行,擦胶那一圈丑死了。" 他坚持要改底部结构,把整个方案推翻重做。为此,他和各个系统的高管 " 拍桌子拍了三天 "。

这种 " 吵架 " 在 OPPO 却很常见。" 我很喜欢我的兄弟们天天跟我吵架,我也经常跟老板吵架," 沈集说,"OPPO 有这么点好,不是针对人,只要是针对事,再怎么吵大家都很开心。" 最终谁是对的听谁的,对事不对人。这种文化的内核,是探寻事物的本源——它该是什么样,就应该是什么样。

一种 " 高成本 " 的技术壁垒

回看 Find X9 的诞生过程,无论是工程师内部为方案的激烈争论,还是与供应链在技术上的互相 " 较劲 ",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一种纯粹的技术渴望,一种愿意尝试新东西,并将其做至极致的创新精神。

正是因为这种渴望,OPPO 才愿意进行长期且看似 " 高成本 " 的投入。这种成本,不仅是投入超十亿自建产线这种可见的财务数字,更包含了那些看不见的代价,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点而拉长的研发周期,为了验证一个新想法而消耗的大量物料,以及因激烈争论而产生的内部摩擦。

从某种程度上说,OPPO 是主动选择了承受这些常人难以接受的内部成本。也正是这种选择,构建起了一道区别于其他追求短期效率公司的技术壁垒。这道壁垒,不是单一某一项专利或技术所带来的优势,而是由一整套 " 愿意折腾、敢于投入 " 的文化和方法论所组成,它难以被快速复制,也无法用数据来简单衡量。

这当然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但这是 OPPO 的选择。当一部 Find X9 摆在用户面前时,它不仅是一部手机,也是这套方法论下,OPPO 给出的又一个答案。而对于 OPPO 这群工程师来说,它只是下一个问题的开始。

文章中沈集为化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oppo 供应商 工程师 李林 李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